第二章
      
          当我接到详细、深入了解刘佑全同志的事迹并准备公开报道的任务后,我又来
      到夏邑。县委宣传部丁部长拿给我一本小册子,说:“不是吹牛,夏邑出刘佑全不
      是偶然的,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我翻了一翻,小册子叫《夏邑古今》,
      在一大串历史名人中,最耀眼的当数孔子。我说:“孔子不是生在山东曲阜吗”
      丁部长说:“是的,但他的祖籍在夏邑。据《论语》记载,孔子长大后,经常回夏
      邑考察殷商文化,为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孔子每每回故乡,都到祖
      先坟前祭祀。后人为了纪念,就在孔子的祖先故里建了孔子还乡祠。”我还随丁部
      长来到距离县城北6 公里远的刘店集乡王公楼村,参观了占地达百亩、雕梁画栋、
      古朴典雅的孔子还乡祠。丁部长怕我不解其意,提示说:“这个还乡祠距离刘佑全
      的老家桑土固乡徐集村不太远,刘佑全从小就受孔子的影响,对孔子还乡祠的苍松
      古柏,他比一般人都读得多,懂得多。”
      
          跟孔子先祖故里的古色苍苍、森森威威的园林不同,刘佑全祖坟上只有38棵小
      柏树。刘佑全的骨灰被安放在这里后,一批不知姓名的少先队员又栽上4 棵小柏树。
      我们去徐集那天,恰好是刘佑全逝世35天的“五七”祭日,天下着大雨,村里满是
      泥泞。王月英和他的儿子及其亲属淋着雨、趟着泥水赶到刘佑全墓地,哭声撕裂了
      全村人的心。当人们把他们从墓地拖回后,一个个都变成了泥人。大家都心挂刘佑
      全那83岁的老母亲,坚决不让她往墓地走,围在屋里陪她说话。此时此景,谁还有
      多少话要说呀屋子里静悄悄的,三间破草房七漏八淌,脸盆、茶缸、小水桶都拿
      出来接雨,还不够,就把揉面的盆和一只大饭碗也拿出来用。外头大下,里面小下,
      屋子里滴滴嗒嗒响,邻居家一个老汉开口了,说:“佑全当了副县长了,按说,他
      把家里的破房修修也没啥,可他连块砖头也没买这哪像个县长的家啊”他的话
      感染着在座的人,几个男子汉站起来就往外走,站在院内,望着苍天大雨痛哭失声。
      
          我的采访几乎都是在眼泪中进行的。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泪水
      将稿纸滴湿了一片又一片……
      
          1952年,刘佑全出生在夏邑县桑土固乡北部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徐集。这个
      只有百十户的村庄座落在一片盐碱地上,大地一片白茫茫,十年要有九年荒,农民
      流尽血和汗,只见盐碱不打粮。刘佑全的童年就是在那艰难的岁月中度过的。
      
          1962年的秋天,刘佑全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母亲用家织布给他缝
      了新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不到晌午,刘佑全却哭着回来了。母亲拉着佑全的手,
      抚摸着他的头,问他哭什么,他说:交不上学费进不了班。母亲无奈了,憨厚的父
      亲蹲在门前直吧嗒吧嗒抽烟,他们为佑全4 元钱的学费发愁而又无奈,最后,父亲
      说:“咱交不起学费,不上了。”佑全执着地说:“不,我要上学”他一扭头跑
      了。这一走,他五天没有进家。
      
          他去上学了,可是他没有进教室,上课铃一响,同学们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
      课,可他却怯怯地趴在窗户外,听老师讲课。放学了,别的同学都吃饭,可他没交
      粮,兜里又没有钱,怎么办开始他到姑姑家去,可是他觉得这不是常法,在姑姑
      家住了一夜,就没再去。放了学,他就到附近村去要饭,夜里,就钻到附近村的车
      屋里,弄点干草铺下睡觉。一天数学老师杨维杰讲完课,布置了作业,可同学们都
      反映不会做,这时刘佑全怯怯地走进教室,说:“我来做做试试。”他很快地把题
      做好了。几个同学拿给杨老师,杨老师一看,惊奇地说:“这不是做得很好吗”
      杨老师看着那秀丽整洁的小字,欣赏地问:“这是谁做的”同学们告诉杨老师,
      “就是趴在窗户外边的那个小孩做的。”杨老师叫他,他却跑了,几个同学把他追
      回来,杨老师一问才知道刘佑全因交不起学费没进班,杨老师心里直发酸。
      
          第二天,刘佑全家来了两位陌生的客人,他们是杨维杰老师和校长卢守经。他
      们见到刘佑全的父亲和母亲,说:“刘佑全很聪明,一定要叫他好好上学。”父亲
      难过地说:“凑不出钱来,咋叫孩子去上学啊”卢守经校长当即表示:“学费,
      我当家,免了。”杨维杰老师说:“学习费用我包了。”
      
          在学校照顾下,在杨老师的资助下,刘佑全能安心上学了。为节省本子,刘佑
      全常常把小木棍当笔,把地当纸来练字、演算。杨老师给他的一个本子,正面反面
      都写满了字,边边角角,密密麻麻。
      
          家里生活困难,拿不起馍,母亲就弄点菜叶或野草拌点面蒸一蒸,让佑全上学
      带上。开饭时,他不敢与同学一块吃饭,就偷偷地躲到一边去吃自己的那点蒸菜。
      生活的窘迫,使他早熟,使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他刻苦发奋学习的决
      心。每次考试,门门功课在班里都是第一。
      
          领导和同学的帮助,他铭刻在心,他感到帮助他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
      
          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天渐渐冷了,刘佑全去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小河,河上没
      桥,同学们都要趟水过河,水很凉,趟到对岸,脚腿都冻得通红。于是刘佑全就早
      到一点,到河那边提前脱了鞋,同学们到了,他就主动要求背同学过河,有的同学
      不让,他总是说:“我不怕凉,惯了,来吧。”背起同学就趟进水里。就这样,他
      把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放学后再背过来。他的侄女玉娥看到叔叔冻红的脚,哭
      着埋怨他太傻,他却说:“帮助别人是好事,自己吃点苦算什么人与人之间就要
      相互帮助。”
      
          在学校里他是个活跃分子,不仅乒乓球、篮球打得好,还拉一手好弦,吹一口
      好口琴,写一手好大字,学校的每一次文体活动他都是先进分子,一考试,各科成
      绩还是第一。六年的中学生活,他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大学里,每月十三元的助学金,一般同学要添点,才能免强过去,可他俭省节约,
      每月还要节省三块钱,寄给父母亲。
      
          1975年,信阳、驻马店地区遭受大水灾,学校号召同学们为灾民捐款捐物,没
      有钱,怎么办他毅然将母亲给他的那件棉袄捐了出去。天冷了,他没有棉袄,坐
      在教室里冻得坐不住,无奈,他只好给在部队的哥嫂去信,让他们设法给他做件棉
      衣。哥嫂生活也很困难,当他们知道弟弟的棉袄捐给了灾区人民时,心里为弟弟的
      行为高兴,于是嫂子就用丈夫的一件破军褂和自己的一件破衬衣做了一件棉衣寄给
      了刘佑全。刘佑全就靠这件破棉袄度过了大学生活,度过了四年的教师生涯,又度
      过了六年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时代。
      
          在盐碱窝里泡大的孩子不甘落后,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
      制度以来,这个穷村就出了68个大学生。刘佑全是其中的佼佼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