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说明
      
          《处世手册》由两部世界经典名著组成。一部分是《智慧书》,占全书内容的
      一半多一点点,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伊索寓言》,占全书内容的一半
      少一点点,是本书的辅助内容。
      
          《智慧书》的作者是巴尔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 ),西班牙人。自1647
      年《智慧书》第一版问世以来,举世称赞,一版再版,流传甚广。
      
          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千百年来,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书只有3 本,一本是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一本是中国的《孙子兵法》,一本就是《智慧书》。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为那些处心积虑企图夺取或保有大权的人而写的,
      是一本关于政治谋略的书。该书撕破人类道貌岸然的表象,揭示出人类心灵深处最
      卑鄙,最肮脏、最奸诈、最残忍的部分。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地达
      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奸诈、残忍、背信弃义,而最终却往往会被后人奉为杰出
      的人物。尽管《君主论》有助于认识人类的丑恶本性一面,但这本书本身也是一种
      罪恶,因为它不但无助于人们向善的方向发展,反倒为恶的存在寻求合理依据。善
      良的书使人向善,邪恶的书使人向恶。《君主论》诚然是一本奇书,也有人认为是
      人类智力开出的最丑恶而刺眼的花朵。
      
          《孙子兵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孙子兵法》是为那些运筹帷幄的
      将帅而写的,是一本关于军事谋略的书。该书虽然是关于战争的,可目的却是为了
      救人,而不是为了害人,是为了阻止甚至消除战争。而在《君主论》里,无情地毁
      灭对手是其最鲜明特色。所以从人伦观点的角度来看,《孙子兵法》的品位远远要
      高于《智慧书》。
      
          《智慧书》是为普通人写的,是一本关于“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的
      书。它采用了警句的表现方式,论理之中突出形象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智慧
      书》兼有《君主论》的坦率和《孙子兵法》的品位。书中以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深
      刻地阐述处世潜规则,为读者提供了避免尴尬、战胜邪恶、走出困顿、走向成功种
      种方法。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性方面显示出了登峰造极的处世规则。
      
          中国《增广贤文》、《菜根谭》、《厚黑学》等等关于处世书籍,剖析人性方
      面也是不错的,可不是失于猥琐,就是伤于零散,或是品位太低,或肆意夸张,虽
      然是百花齐放,可还是难与《智慧书》媲美。即使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培根的《论
      人生》,尽管在剖析人性方面的深刻性举世注目,可是在全面地阐述处世规则方面,
      还是未免略逊一筹。
      
          叔本华是德国一位眼光极高的大哲学家,他认为《慧智书》是“绝对的独一无
      二”,因而将此书译成德文。尼采更是狂妄得很,自称为“太阳”,可是看了《智
      慧书》他却拍案叫绝,认为“葛拉西安的人生经验显示出今日无与伦比的智慧与颖
      悟”,并且断定“整个欧洲没有一本书比《智慧书》更精微、更曲折多姿”。从处
      世智慧方面来评价这3 本奇书,《智慧书》最微妙、最实用、最耐人寻味的书。
      
          现在再来简单地介绍《处世手册》的另外一个部分《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作品,具有世界级的声誉。世界上但凡读过一点书的
      人,可能没有不知道的。《农夫与蛇》、《狼与小羊》等,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
      
          这本书中所说的处世规则,毫无疑问是博大精深的。对朋友、对敌人,对好人、
      对坏人,对精神、对物质,对顺境、对逆境……《伊索寓言》都一一做出了睿智的
      回答。
      
          《智慧书》和《伊索寓言》,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处世的问题,从个体
      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规则。什么有利什么不利,纯粹是以
      个体为中心的。没有孔子、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没有宗教的“普渡
      众生”,可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帮助人们远离邪恶,走向崇高。可以说《
      智慧书》是一本关于道德谋略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与《君主论》及现在很流行的所
      谓“厚黑”之类论调有天壤之别。
      
      
      
          而这本《处世手册》集《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这两本世界经典之精华为一
      体,对《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行进了系统化、通俗化,使之更适合广大读者阅
      读和参悟。
      
          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编译本书呢?
      
          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这两本经典在内容编排上,毫无疑问是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的。这就给很
      多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
      
          不用多说,《智慧书》的警句和《伊索寓言》的故事都是极为经典的,其中所
      表现出来处世规则同样是精妙绝伦的,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系统性,对阅读和理解
      必然产生很大的困难。这正如一颗颗价值无比的珍珠,可是缺乏一条将其贯穿起来
      的金线,其价值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智慧书》的特点,可特点可能正是缺点。如果谁愿意花功夫
      把“浑无条序”的《智慧书》中的警句梳理出一个顺序来,整理出一个体系来,这
      岂不是功不可没的好事吗?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伊索寓言》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书中的故事虽然充满智慧的光芒,可似乎只
      是一些零散的而不是一套完整的处世招数。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从事过这方面
      的工作。
      
          《处世手册》自然就是这项工作的一个试验品。该书把《智慧书》分为:磨砺
      篇、善谋篇、笃行篇、审慎篇、掩饰篇、言辞篇、交往篇等7 个部分,共159 条处
      世的潜规则,比较系统地表现出了全书的面貌。篇与篇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一篇
      之中,一条规则与另一条规则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不可能像学术著
      作那样浑然一体,可是基本脉络是清晰可见的。
      
          《智慧书》的逻辑顺序梳理出来以后,《伊索寓言》的逻辑顺序也就梳理出来
      了。《伊索寓言》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说明一个处世道理或介绍一种处世方法,
      而这个道理或这种方法与《智慧书》每一条处世规则相对应,这就是《伊索寓言》
      的系统性。不能说这种构思不具有天才的创造性。《智慧书》采用的是警句的方法
      来阐释处世的规则的,主题比较集中,而《伊索寓言》则使用的是故事格式来反映
      处世的规则的,表现出多维性,这是因为“形象大于思维”所决定的。可是二者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谓交相辉映,价值倍增。
      
          为了保证此书的真实性,我们在《处世手册》中的《智慧书》内容之下注明了
      在原书中的数目顺序。
      
          第二、《智慧书》的笔法十分简洁,是17世纪文笔最省净的作品。
      
          笔法简洁,这既是作者的一种审美理想,也是作者的一种自保策略,因为作者
      在那个时代不为当权者所容。前者,如作者认为:“说话应该像写遗嘱或立证词那
      样:言词愈省,争论愈少。”“美事简短,其美加倍。”等等。后者,作者这样说
      :“谨慎之人虽然自己十分清楚,却总是说一半留一半。”“秘密具有神圣的感觉。”
      等等。
      
          可是,这种表达方式却大大地增加了一般读者阅读的难度。各种各样的翻译文
      本,为了忠实原著,同样继承这种风格。“文须通俗方传远”,这是举世公认的信
      条。因此,我们参照了英法中等多种文本,在完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
      的通俗化、逻辑化的处理,使得文本浅显易得,自然流畅。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
      将作者的工作称为“编译”而不是“翻译”。读者随便去书店翻一下同样的书,这
      种感觉就会十分明显了。
      
          最后谈谈怎样读这本书。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休闲小说,翻一翻就
      过去了,而是需要你反复阅读的。
      
          凡德比尔大学的克里斯多福·莫勒是《智慧书》英译本的翻译者,他说:
      
          《智慧书》全由箴言警句构成,这些箴言警句滋味绝佳, 不可不与朋友同事分
      享共赏。本书的理想读者,是因日常事业而需与他人周旋应付者———他必须发现
      他人用心,赢得其好感与友谊,鞭辟入里而蒙敌人对手于鼓里,或反制其机谋及使
      他人企图一筹莫展。
      
          《智慧书》是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应该人手一册。俯仰浮沉于万丈
      红尘之中的人类,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手册,尤其是有志在这种世界上发达纵横的
      青年,这本书不得不读。书中的很多规则,如果不读此书,只能依靠自己在长久的
      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所积累,并且难免挂一漏万。而细细地读读这本书,很多难题就
      会迎刃而解。这本书捧读一遍显然不够,还应该时时参照对比,以备随机制宜。本
      书的读法是慢嚼细咽,且每天读一、二条最为适宜,以便体会其中三昧。
      
          一句话,此书是读者的良师益友,能够很容易学到其他书本中和平常生活中很
      难系统学到的处世计谋。
      
          编译者
      
          2004年4 月于四川成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