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上任
      
        没有人走过的路总是坎坎坷坷的。事物在发展中总是出现种种矛盾,又总是在
      不断地化解矛盾中谋求发展。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
      是一次拨乱反正的重要会议。中国因为有了这次会议,从此走向经济快速发展的年
      代。黎珊玉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仿佛觉
      得笼罩在头顶上的一团乌云散开了,心胸豁然开朗。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过去想搞事不让搞,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要干就要干出
      个样子来。于是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通城砂布厂的工作中。
      
        通城砂布厂建厂以来,一直是生产手工制造、工艺简单的木砂纸。木砂纸当时
      在市场上泛滥成灾,通城砂布厂的手工木砂纸在市场上毫无竞争能力,只能是让工
      人混口饭吃而已。面对这种局面,不是厂长的黎珊玉心急如焚。他心里想,要把企
      业办兴旺,必须生产市场上紧俏的产品。通过市场调查,他发现耐水砂纸用途广,
      市场需求量大。黎珊玉便把目光牢牢盯在耐水砂纸上。
      
        耐水砂纸以原纸为基体,醇酸树脂为结合剂,棕钢玉砂为磨料,经纸基处理、
      涂胶、植砂、固化而成,具有砂料锋利、经久耐磨、柔软适中、带水使用的特点,
      有较强的耐水耐油性、硬挺性和抗冲击性能,广泛应用于家具行业,各类漆前表面
      研磨、抛光;汽车修理、汽车生产中的喷漆前后工序打磨抛光;珠宝、金属制品打
      磨抛光,以及不锈钢、合金钢等硬质金属的加工。市场前景广阔。
      
        敢想敢闯是黎珊玉的习性。他立即行动起来。
      
        黎珊玉从北京、石家庄、武汉等地搜集到不少有关生产耐水砂纸的技术资料和
      原材料来源信息,并用一个月时间一鼓作气拿出了耐水砂纸样品。又亲自到省外贸
      部门送样品,喜出望外地被省外贸部门列为出口产品。耐水砂纸样品虽被有关门认
      可,但他心里明白,送去的样品全是手工制作的,是从许多产品中精选出来的。为
      了提高质量,黎珊玉在北京东升砂布厂师傅的指导下,改进了耐水砂纸老式生产工
      艺。不仅提高了生产质量,而且还将每千张耐水砂纸的成本降低了10元。产品经郑
      州磨研部门鉴定,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为了扩大生产,黎珊玉主持建起了一间耐水砂纸车间,安装了全部设备,设计
      能力年产量为5 000 令~8 000 令耐水砂纸。
      
        ……
      
        黎珊玉在通城砂布厂建厂的一年零四个月里,为砂布厂作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
      睹。他的人气在一天天上升,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商量,有什么问题也爱向他
      请教。这时,黎珊玉的头脑中一个更大胆、更大规模的设想已经形成了。但由于砂
      布厂是“五七”大队的一个小单位,支持力度极为有限。他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
      员,好多事说了不能算数。黎珊玉感到欲飞的翅膀被无形的绳索捆绑了起来,打算
      隐退而去。然而,这一切都没逃过城关公社糜华盛主任的眼睛。
      
        1979年底,通城砂布厂的功臣糜华盛调到银行任职。在党委欢送会上,他语重
      心长地说了一句至关紧要的话:“通城砂布厂若要保持现状,李保英的厂长可以继
      续担任下去。如果要图发展,必须起用黎珊玉,他是个办企业难得的人才。”
      
        刚刚上任的城关公社党委书记姜贵佑同志,记住了糜华盛这句发自肺腑的临别
      赠言,也从黎珊玉身上看到了通城砂布厂潜在的辉煌。他很快就妥善地解决了这个
      问题。他把李保英调离通城砂布厂,任城关镇企业联合党总支书记,熊师菊仍任通
      城砂布厂党支部书记,黎珊玉被正式任命为通城砂布厂厂长。
      
        历史赋大任于斯人也。
      
        李保英离开砂布厂时,紧接着又调走了几个为通城砂布厂的诞生同甘苦共患难
      的好姐妹。李雪兰因落实政策回卫生部门去了,调走的时候她和姐妹们哭成一团。
      人们不会忘记,是她为通城砂布厂绘回的第一张机械草图,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
      人。姐妹们舍不得她离开,但为了她的前途,也不便阻拦。
      
        一个月之后,通城县召开全县工业大会。主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张玉庭独具慧
      眼,看准了通城砂布厂的发展前景,为了鼓励黎珊玉,将他推上台发言。黎珊玉没
      让张玉庭失望,当即夸下海口。他表态:一定要把通城砂布厂办成全县一流的企业。
      这让全场的人吃惊不已,说他是“吹牛大王”。
      
        黎珊玉走马上任了。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销售人员闯市场。
      
        通城砂布厂的产品出来了。随着生产技能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
      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大,产品销售成了矛盾的焦点。当初,生产木砂纸
      产品时,咸宁地区五金公司是承诺过包销的。然而,当黎珊玉把木砂纸产品送到咸
      宁地区五金公司时,他们仓库里的木砂纸已堆积如山,销不出去。业务人员无可奈
      何地丢给他一句话,说:“自己生的姑娘自己嫁吧!”这一句话,像三九严寒的一
      瓢冷水,浇得黎珊玉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刚刚起步的通城砂布厂,像一只小船被孤零零地抛进了茫茫大海之中。
      
        凄苦的命运养成了黎珊玉不屈不挠的性格,他毅然决定自己去找市场。
      
        1980年,国家轻工部在南京市举办轻工五金产品订货会。黎珊玉打探到了这个
      信息后,背着产品赶了过去。可是通城砂布厂没有“户口”,进不了门。他们就找
      咸宁地区五金公司的与会代表,找他们借来代表证挂在胸前混进了会场。没有展台,
      他们就在大会门口贴产品广告,摆地摊,一边用砂纸磨擦演示,一边大声吆喝。虽
      然引来了不少人围观,但也惹怒了管理人员。一位负责人毫不客气地对他们吼叫道
      :“你们再在这里摆摊,我就把你们这些烂东西扔到扬子江去。”那时是计划经济,
      没有计划,就没有统一分配的订货指标,只能靠零打碎敲地出售、推销。
      
        那时候,通城砂布厂的产品没有纳入生产计划,虽然拿到了合格证书,别人还
      是不肯要。黎珊玉带着同伴,背着产品,还要背上木条、玻璃、铁块等道具,挨门
      逐户做表演,向别人磕头作揖。黎珊玉生性要强好胜,可为了企业生存,他不得不
      忍辱负重。
      
        1984年,黎珊玉在武汉参加一个订货会。吃饭的时候,黎珊玉无意之中和武汉
      最大的一家砂纸厂厂长坐到一张桌子上。这位大厂长那种傲慢的语气,那副旁若无
      人的神态,早就令黎珊玉耿耿于怀。在交谈中,那位厂长直言不讳地对黎珊玉说:
      “老黎,你的砂纸能进入武汉市场,我这个厂长就不当了。”倔强的黎珊玉哪听得
      这样的话,立即反唇相讥,说:“今年内我的砂纸进不了武汉市场,我这个厂长也
      不当了。”虽说戏言,黎珊玉也当真。回到厂里,黎珊玉憋着一口气,组织推销员
      奋力拼搏,到年底终于打进了武汉市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那位厂长呢?几年
      后在改革的大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湖北某五金公司是周围五县砂布销售中心,黎珊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提着样
      品找上门去。对方业务经理正忙着,黎珊玉就等候在门外,等别人一有空闲就跑进
      去。人家:“你是来干什么的?”
      
        “想请你们帮我们销点砂布。”黎珊玉毕恭毕敬地说。
      
        “我们与武汉砂带厂直接挂钩,不销其他产品。”对方冷冷地说,耷拉着眼皮,
      头都没抬。
      
        第一天吃了闭门羹,黎珊玉就发扬“死皮缠”的精神,第二天又去了,对方还
      是不理睬。
      
        黎珊玉仍不甘心,心想,办公室不好谈,就到家里去找。第三天他找到这位业
      务经理家里。一推开门,对方正在吃饭,他不好意思地退了出来。过了一会儿,估
      计人家饭吃完了,他又进去。夫妻俩却要出去散步。
      
        黎珊玉独自在街头徘徊。这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饥肠辘辘的黎珊玉百感交集
      :一生要强,偏偏又要做这种死乞白赖求人的事,他真的做不来。文化大革命时期
      挨批斗时没有低过头,几次机会可以转正时没求过人,但想到26个“黑市婆娘”创
      业的艰辛,黎珊玉又向业务经理家的楼上走去。每上一个台阶,双腿竟是那么沉重
      ……
      
        在黎珊玉厚皮赖脸的软磨硬缠下,业务经理终于松动了,有些不耐烦地对黎珊
      玉说:“你这人我真是服了!你就送7 箱砂布来看看,我可先不给钱的。用了好,
      再给钱。”黎珊玉仿佛得到什么恩赐似的,高兴极了,感激地连连说:“谢谢!”
      
        这7 箱砂布现在看来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竟像给全厂员工注入了兴奋剂啊!
      
        黎珊玉信心更足了。他留心搜集资料,关注市场信息。1981年夏天,黎珊玉打
      听到省外贸部门要组织一批地产品到美国俄亥俄州去展销。他想,这可是一个难得
      的机会。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得要想方设法卖出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产品好就有人要,有人要就说明产品好。你不把产品送出去参展,谁又知道你的产
      品好不好呢?黎珊玉决定通过关系挤进去。像通城这样的砂布厂搞产品出口,谈何
      容易!有人笑话他说:“产品在国内都销不出去,还想销到国外去,异想天开,简
      直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黎珊玉就是要异想天开,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假如没有异想天开,通
      城砂布厂就无法生存;假如不想吃天鹅肉,通城砂布厂就无法发展。产品出口一道
      道难关摆在面前:关系如何疏通?手续如何办理?产品如何鉴定?审批如何过关…
      …黎珊玉不服输,他想干的事就非要办成不可,越有困难越要去闯。
      
        果然,产品鉴定这一关就过不去。如果产品没有相关部门的鉴定证明,将被取
      消资格。中国涂附磨具研究所设在郑州,是涂附磨具鉴定的权威机构。黎珊玉二话
      没说,背上耐水砂纸,登上了北去郑州的列车。涂附磨具研究所很热情地接待了他,
      可是一翻生产企业名册录,通城砂布厂没有“户头”。他们毫不含糊地说:“没有
      ‘户头’我们不予鉴定。”黎珊玉只好跑到北京找人求情。在北京拿到了一封介绍
      信后,他又坐车返回郑州。可郑州涂附磨具研究所又提出条件说:“出口产品申请
      鉴定要省外贸部门出具介绍信。否则,我们不能搞鉴定。”黎珊玉又登上了南下武
      汉的火车。
      
        连续三天三夜在火车上南来北往,黎珊玉没吃过一餐饱饭,没睡过一个好觉。
      待他赶到省外贸局干部宿舍时,天还未亮。黎珊玉疲惫不堪地坐在马局长家门口睡
      着了。待马局长开门上班时,看到了蓬头垢面的黎珊玉吓了一跳,问:“小黎,你
      怎么成这个样子了?这么早来找我有急事吗?”
      
        黎珊玉说明原委。马局长听后十分感动,立即到局里给他开具了产品质量检验
      介绍信。
      
        几天的旅途,几天的疲劳,几天的辛酸,被马局长的一张介绍信一扫而光。
      
        黎珊玉再次来到郑州涂附磨具研究所。经过检验,通城砂布厂所送样品的各项
      指标都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黎珊玉又到天津进行复检,结果完全相同。
      
        产品出口许可证终于拿到手了。手捧着出口许可证,望着奔腾不息的秀水河,
      黎珊玉心潮起伏。他想:搞涂附磨具就是要磨掉世间不平,再多的坎坷也要闯过去
      啊!
      
        通城砂布厂的产品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一年,通
      城砂布厂的砂纸堂堂正正地走进了广州交易会;这一年,通城砂布厂的砂纸也登上
      了美国俄亥俄州工业展览馆。
      
        生活的艰辛,工作的艰难,已使黎珊玉的意志越来越坚强。他也从艰辛和艰难
      中,看到了成功和希望。
      
        黎珊玉上任后第二件事就是诚聘能人。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黎珊玉深谙这个道理。
      
        黎珊玉是个幸运儿,虽然命运常常捉弄他,但也不时垂青他。
      
        在担任通城砂布厂厂长之后,他急需的是对口高级技术人才。当然,不是那种
      到处都可以高薪聘来的雇员,他需要的是那种能和“黑市婆娘”一条心,和她们同
      舟共济,有真本事、有大能耐的人。
      
        1980年,黎珊玉从武汉江汉区请来了两位师傅,帮助改造设备。应用了红外线
      干燥技术,从科技部门买来了化学胶使用技术,然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创新
      问题。黎珊玉更需要那种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高新尖技术人才。
      
        有一天,黎珊玉忽然发现这个人就在眼前。这个人就是华增河。
      
        华增河何许人也?
      
        华增河是国家机械工业部郑州第三磨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从德国回来的涂附
      磨具专家。此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思维缜密。1979年4 月,黎珊玉就结识了他。
      那年,黎珊玉拿着砂纸样品去找省机械进出口公司有关人员,想请他们帮忙搞产品
      出口许可证,却没有人接待他。他便去找省外贸局马局长。马局长从来没听说过有
      个通城砂布厂,但看看产品觉得还上眼,又听到黎珊玉的介绍,感觉到这个来自基
      层的小人物说话有板有眼,有胆有识,便感兴趣地对他说:“珊玉同志,搞出口产
      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权威单位鉴定,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广交会,然后才能同
      外商见面,然后才能办出口手续,然后……”马局长一连串说了七八个然后,让黎
      珊玉倒吸了一口凉气。但黎珊玉听得最清楚的是“先要权威单位鉴定”这八个字。
      
        经马局长指点,黎珊玉调头直奔郑州,去找中国涂附磨具研究所鉴定。不巧的
      是,主管鉴定的华增河工程师上北京去了。
      
        黎珊玉立即动身去北京,找到了华增河。这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张善良
      的脸上却严肃得很少有笑容。他听了黎珊玉的介绍,立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笔,写
      了一封信交给黎珊玉,让他回郑州直接去找他的助手小杨。
      
        黎珊玉这次与华增河仅仅一面之交,却让他怦然心动。他自我感觉到,华增河
      工程师就是自己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技术人才。他决定要把华增河工程师挖过去,当
      他的技术顾问。
      
        当黎珊玉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说给小杨听时,小杨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地说:
      “你想把他挖到你们那里去,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黎珊玉不信这个邪。于是,他走上了“三顾茅庐”的求才之路。
      
        第一次,黎珊玉找到第三磨研所华增河的办公室,华增河正在做实验。华增河
      让助手小杨告诉黎珊玉,没时间接待他,有事请下午来找。下午2 :30,黎珊玉准
      时来到华增河办公室。
      
        华增河问:“你来找我干什么?”
      
        黎珊玉吞吞吐吐地说:“华工,您德高望重,知识渊博,我非常敬佩您。我诚
      心诚意想聘您当我们厂的技术顾问。”
      
        华增河听后,把双手摊开,不以为然地说:“这怎么可能呢?我怎么可能到你
      们那里去呢?你这不是开玩笑吗?我现在重任在身,怎么可能呢?不行。”
      
        黎珊玉急了,说:“华工,我不是要您到我们那里去住着做顾问,仅仅只是请
      您当我们厂的业余顾问。您还在研究所不动,我们有技术上的难题上门向您求教。”
      
        华增河说:“这也不可能。我当你们的技术顾问,人家知道了会怎么说我?我
      几十岁的人了,都快退下来了,不想留下骂名。”然后就下逐客令:“你们如果没
      有其他的事,就可以走了,我还有事。”
      
        黎珊玉尴尬地出来了。
      
        第二次,黎珊玉找到华增河家里去了,他还带去了一些通城的土特产品。敲开
      华增河家的门,华增河的老伴问黎珊玉:“你们找谁?”
      
        黎珊玉说:“我们来看看华工,他在家吗?”
      
        华增河的老伴说:“他病了。你们从哪里来的?找他有啥事?”
      
        黎珊玉说:“我们从湖北通城来的,没啥事,就是顺道来看看他老人家的。”
      
        华增河的老伴将他们让进客厅,叫他们候着,她去告诉华增河一声。一会儿华
      增河的老伴从卧室出来,告诉黎珊玉说:“华工病了,不能见你们。他说他不可能
      到你们那里去。”
      
        黎珊玉悻悻地退了出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黎珊玉拿出“死皮缠”的本领,也不知是第
      几次登门求贤了。这次黎珊玉得知华增河在北京某医院住院做手术,如获至宝,立
      即回家连夜给华增河起草了一份慰问电,发至他的病榻前。三天后,黎珊玉又专程
      赶到北京某医院去看望他,并送去鲜花和礼篮。真情终于打动了华增河的心。等他
      出院后,黎珊玉又把他接到通城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疗养。最后,华增河终于答应,
      等办了退休手续后就来通城砂布厂当顾问。
      
        1985年,华增河退休了。黎珊玉立即前去将他接到通城砂布厂来了。
      
        从1980年到1985年,整整5 年时间啊!5 年时间是需要真诚和耐心作保证的。
      
        从此,华增河的智慧和黎珊玉的胆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
      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