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能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处在人为的灾难之中。在许多城市里,生活着这样
      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村人。“黑人”便成了这类人的代名词。他
      们中以女人居多。这些女人没有粮油供应,没有布票、肉票、糖票、肥皂票、棉花
      票……要想在城里待下去,一是靠丈夫养活,听任丈夫摆布;二是靠亲戚朋友施舍,
      从他们的牙缝里挤出一点粮油来救济度日。隔三差五,她们还得面临巡逻队的驱赶。
      
        一日午夜时分,在通城县印刷厂的职工宿舍里,响起了粗暴的敲门声,伴随着
      吼叫声。青年工人吕正平同妻子熊师菊刚刚进入梦乡,便被门外的吼叫声吵醒了。
      熊师菊连忙起来开门。门外闯进来几个手持木棍、臂戴“民兵巡逻队”红袖章的男
      人,他们是来查户口的。当他们查出熊师菊是没有城市户口的“黑人”时,不由分
      说地将她带到南门菜队一间破猪圈里,丢给她一把稻草。要知道,那时她已是一名
      中国共产党党员啊!
      
        与此同时,住在另一个工厂宿舍区里的胡落贵,也被“民兵巡逻队”从丈夫身
      边拖了起来。当时,有个民兵发现她床前摆着一双新拖鞋,像审讯犯人似的吼着问
      她:“你这拖鞋是从哪里来的?”胡落贵不敢说是自己做零工挣的钱买的,因为
      “黑人”在城里做零工是违法的,她只好闭口不言。那个民兵便说:“你不说就是
      偷来的。”于是她也被带进了南门菜队猪圈里,新拖鞋也被那伙民兵没收了。她同
      样也得到了一把稻草。
      
        同样被赶到猪圈里来的还有黎良英。她住在婆家,因为没有户口,什么供应也
      没有。一次,正要做午饭的弟媳当着婆婆的面说,她家的火柴没了,肯定是被黎良
      英这个没有供应的“黑市婆娘”偷去了。这话恰巧被黎良英听到,她真是有口难辩,
      也不敢争辩,只得忍气吞声,把委屈的泪水往自己肚里咽。每人每月半斤供应肉黎
      良英自然没有,她只有弄熟的份。吃饭时她不能伸筷夹肉啊!她要脸皮,免得遭人
      白眼。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渐渐,南门菜队猪圈里坐满了“黑市婆娘”,黑
      压压的一片。
      
        对于这群多少次被赶走,又多少次跑回来的“黑市婆娘”们的出路问题,当时
      城关公社的领导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要坚决把这些“黑市婆娘”重新赶
      回乡下去;一是主张给她们找一条出路,搞生产自救。主张后一种意见的主要是城
      关公社党委副书记邓佩久和管委会副主任糜华盛。为了找到这些“黑市婆娘”能在
      城里立足的依据,他们搬出了毛主席“五七”指示中“街道也可以办工厂”的内容。
      毛主席说的话谁敢不听?经城关公社党委会和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五七”大队。
      他们把关进南门菜队猪圈里的那些“黑市婆娘”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缝纫组。因为
      熊师菊是共产党员,让她担任组长。然而,生产任务不足,工作量也不大,人们上
      班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收入自然少得可怜。
      
        1977年9 月的一天,通城县一中校办工厂余和平的妻子杨如书,向“五七”大
      队的李保英、熊师菊透露了一个消息:余和平原打算搞一个砂布厂生产项目,因学
      校领导考虑到沙尘污染问题,被迫放弃了。李保英和熊师菊听后,便动了搞生产砂
      布的念头。
      
        恰在这时,通城县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的张股长气喘吁吁地跑到缝纫组来,从
      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递给熊师菊说:“咸宁地区五金公司下发了地方产品的文件,
      在全地区几个县中选一个生产砂纸的试点,哪个先拿出样品来就在哪里办厂。被耽
      搁怕了的熊师菊在未加任何思考的前提下一口答应了下来,说:“我们能搞,我们
      一定能搞!”
      
        当天晚上,熊师菊召开了“五七”大队全体女工会议,通报了咸宁地区五金公
      司要在全区寻找办砂纸厂试点的信息,问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大家听后不约而同地
      回答:“有!”
      
        说实在话,砂纸是个什么东西?怎么生产?熊师菊根本不知道。但她想:坐着
      没事做,得想办法找活路,这些人要吃饭,要活命啊!于是她不假思索地满口答应
      了。当事情决定下来之后,她细想一下,有些害怕了:当时咋就大胆地应承下来了
      呢?熊师菊和吴恩桃连夜找到城关公社分管“五七”大队的党委副书记邓佩久,向
      他汇报了此事。邓佩久表示全力支持,并决定成立砂布生产筹备组,还指定由熊师
      菊牵头开展工作。
      
        从邓佩久那里回来,熊师菊的心里茫然了。现在领导决定了,还指定由她牵头,
      她该怎么办?她这个泼泼辣辣的女人竟然感到六神无主。正当她犯愁的时候,邓佩
      久打来电话,建议她去轮胎厂请教黎珊玉,说这个人有些板眼,有钻劲,什么都懂
      得一些。熊师菊听后欣喜若狂。熊师菊和黎珊玉原来都在一个学校里念书,熊师菊
      读初中,黎珊玉读高中,虽早闻其名,但未见其人。
      
        一个下着雨的傍晚,熊师菊和吴恩桃在别人的指引下找到了黎珊玉的家。几间
      老式砖瓦房,进门口的天井边搭着一个土灶,灶台上放着碗筷,砧板上堆放着切好
      了准备下锅的南瓜片。里屋灯亮着,三个小孩围在方桌上做作业。熊师菊一进门就
      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蹲在灶门前用斗笠往灶膛扇风,灶口直往外冒着浓浓的黑
      烟,熏得他直擦眼睛。熊师菊本来不认识黎珊玉,凭直觉她对着这个高大的男人喊
      了一句:“珊玉哥!”
      
        黎珊玉抬起头来疑惑地问:“你们是?”
      
        熊师菊冲他笑了笑说:“我们是城关‘五七’大队的,有事请教你。你爱人不
      在家?”
      
        黎珊玉说:“她在油漆厂加班,还没有回来。”
      
        熊师菊说:“看来你是个不会做家务的男人,来,我们帮你。”
      
        黎珊玉在大大方方的女人面前有些腼腆,不好意思地说:“不用,不用,你们
      有什么事就快说吧!”
      
        吴恩桃插嘴道:“黎师傅,你还挺害羞的,我来替你炒菜,你们去谈事吧!”
      说着就把黎珊玉从灶前拉了下来。
      
        黎珊玉这才拉了一把木靠椅让熊师菊坐下,自己也顺势坐了下来。
      
        熊师菊连忙抓住机会作了自我介绍,同时简明地谈了筹建砂布厂的打算和困难。
      最后说:“珊玉哥,我们连砂纸、砂布都没见过,更别谈办厂了,可我们要找出路
      啊!所以想请你当我们的顾问,你千万不要推辞啊,可是邓书记让我们来找你的啊!”
      
        黎珊玉想了想说:“你们想办砂布厂,首先得去人家砂布厂看看学学才是。”
      
        熊师菊说:“哪里有砂布厂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学?”
      
        黎珊玉说:“去县五金公司门市部买几张砂纸,或者去五金公司仓库看看,装
      砂纸的包装箱上肯定印有生产厂家的地址和电话,按照上面的地址和电话与厂家联
      系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熊师菊欣喜地说:“对,对,我们咋就没有想到呢?还是你见多识广。”
      
        吴恩桃这时已把南瓜烧好了,接上话茬说:“黎师傅,你要是在我们‘五七’
      大队就好了,我们办砂布厂恐怕离不开你啊!”
      
        黎珊玉说:“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我们共同商量。其实我也没搞过。”
      
        熊师菊直肠快语地说:“你要不嫌弃我们这伙‘黑市婆娘’的话,到时候我们
      把你要过来,一起搞砂布厂。你如果把砂布厂办起来了,不但我们忘不了你的恩,
      ‘五七’大队的人、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忘不了你的恩。”
      
        黎珊玉笑了笑没回答。
      
        第二天,熊师菊找到县五金门市部,买了两张砂纸,上面却没有印生产厂家的
      地址,只有“中国制造”四个字。她又找到五金公司仓库,找到了包装箱,上面果
      然写有生产厂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她如获至宝,用笔记了下来。工厂分别在武汉、
      上海和北京。
      
        究竟到哪一家去?熊师菊又犯难了。她又跑去找黎珊玉。她深深地感到,办砂
      布厂离不开黎珊玉这种有见识的男子汉。
      
        黎珊玉建议她就近去武汉砂带厂看看。“如果不行,就去北京海淀区东升砂布
      厂,它是东升人民公社的社办企业,你们是城关人民公社,都是人民公社,和尚不
      亲帽子亲,也许他们会接待你们。”
      
        熊师菊按照黎珊玉的指点,去县革委会开了证明,准备出发了。
      
        出门要得300 多元盘缠,这对于白手起家的砂布厂筹备组来说,简直是天文数
      字。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这群决意要办事业的“黑市婆娘”们。熊师菊带头
      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缝纫机,甚至连丈夫一件过冬穿的皮袄也卖了。其他姐妹们,有
      的卖衣服,有的卖家具,七拼八凑弄了几百元钱。熊师菊便带着李雪兰、李龙书上
      路了。李龙书是临时从轴承厂借来的技术员。
      
        正如黎珊玉预料的那样,武汉砂带厂果然不接待这群“黑市婆娘”。傲慢的朱
      厂长甚至嘲笑她们说:“你们能办什么砂布厂?还是赶快回去带伢吧!”将她们拒
      之门外。遭到奚落的熊师菊,当着朱厂长的面,气愤地把给武汉砂带厂的介绍信撕
      得粉碎。
      
        离开了武汉砂带厂,熊师菊一行来到火车站,买了12个馒头,坐上了当晚去北
      京的火车,第二天就到了心仪已久的首都北京。下了火车,她们也没有顾得上去瞻
      仰毛主席纪念堂,就直接找到本厂职工黄秋艳在北京外贸工作的叔父,请他带她们
      找到了海淀区东升人民公社东升砂布厂。经过介绍,东升砂布厂领导热情地接待了
      她们。熊师菊这时对黎珊玉学兄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黎珊玉成为了她心中
      的诸葛亮。熊师菊心想,通城砂布厂离不开黎珊玉,回去之后,一定要找到邓佩久
      书记,把黎珊玉要到砂布厂来。
      
        翌日,东升砂布厂的一名副厂长安排熊师菊一行下车间参观学习。东升砂布厂
      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她们,她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李雪兰和李龙书还绘制了一幅单
      条木砂纸生产线和机床示意图,并把整个工艺流程都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熊师菊一行从北京回来了,她们带回了机械图纸,带回了信心,同时也给大伙
      们带回了希冀。然而,熊师菊却感到砂布厂的希望在黎珊玉那里。从北京回来之后,
      熊师菊连夜去找邓佩久书记,坚决要求邓佩久书记把黎珊玉调到砂布厂来。邓佩久
      犯难了,说:“黎珊玉可是轮胎厂的技术骨干啊!别说轮胎厂不放他,你们这个砂
      布厂八字还没一撇,人家怎么来?”
      
        熊师菊说:“砂布厂没有他来,光靠我们几个‘黑市婆娘’恐怕建不起来,咱
      缺主心骨啊!”
      
        邓佩久说:“现在把人家调过来,砂布厂如果办不起来,人家就没退路了,你
      这不是害了人家吗?”
      
        熊师菊果断地说:“只要你把他调过来,砂布厂就一定能办起来。邓书记,我
      代表我们‘五七’大队二十几个‘黑市婆娘’求你了。”
      
        邓佩久眉头皱成了疙瘩,想了想说:“我看这样,现在还不到时候,你们有什
      么事可以去找他,看情况再定。到一定时候,先把他借调过来用一段时间。”
      
        熊师菊高兴了,说:“好,尽快借调过来,越快越好。”
      
        从邓佩久书记家出来,熊师菊感到月亮格外的明朗,空气格外的清新,田野格
      外的恬静,办砂布厂的信心一下子增加了一百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