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可济国的国力(2)
      
          这种巨大贡献,可以从众多关于民营经济的报道中窥得一斑。2004年7 月27日
      新华社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关注非公经济:我国非公经济成为就业主渠
      道》。
      
          文章说,“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非公经济已成为当前就业主渠道。数据显
      示,到2003年底,我国城镇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达到8000多万人,占城镇就
      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从1992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平均每年向社会新提
      供600 万就业岗位,占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的80% 。”
      
          “另外,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中的65%是靠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再就业的。2003
      年私营企业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9.9 万人,其中有10万人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
      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安置96.6万人,其中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的有47.1万人。”
      
          “到2003年底,非国有乡镇企业拥有就业岗位1.36亿个,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
      劳动力,从而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出突出贡献。”
      
          这篇文章的唯一遗憾,是“个体”、“私营”、“非国有乡镇企业”、“非公”
      等“三姑六婆”的细分概念让人感觉迷惑、混乱。不过,其中的凿凿数据却非常雄
      辩地告诉人们,中国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人就业的主要渠道。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国
      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而且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民营经济无论质的提高还是量的增加都会对就业形势产生积极的作用。
      
          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国安之策,还是富民之源、强国之基。一个社会如果能
      够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就业难的本质是创业难。
      
          在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异常沉重的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就有这样一番坦率
      的话语:“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希望在民间。在农村,多一个专业户就少一
      个贫困户;在城市,多一个个体户就少一个下岗失业户。调动亿万人求富思变的创
      造力,培育千百万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形成千家万户办企业、千军万马搞生产、
      千方百计找市场,民营经济铺天盖地发展的局面,必然为人们的充分就业和人民的
      富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广阔的空间和内在的动力。”
      
          任何鼓吹“不要对民营企业抱有幻想”、欲再打压和“清算”民营企业的“历
      史螳螂”,最终只能是螳臂当车——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003年2 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联合发表了“中
      国第五次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也充分显示中国民营力量蓬勃生长
      的态势。
      
          1988年,工商登记私营企业户数为9.06万户,雇工164 万人。到2002年,登记
      数为243.5 万户,增长近27倍,从业人数达3409.3万人;注册资本金每户平均均超
      过百万,达24756.2 亿元;缴纳工商税收945.6 亿元,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收入来源,
      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私营企业提供当地2/3 以上的财税收入。
      
          到2003年末这股力量又跃进一步。这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民
      (私)营企业主阶层步入历史拐点”一文。
      
          文章说,“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民(私)营企业主在册人数是622.8
      万人,而实际上,现存的188 万户集体所有制企业中,80% 已经完成转制,所有权
      归属个人,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兰士勇处长推测说,加上这部分,大
      概估算私营企业主人数在1000万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这些年的繁荣稳定、让世界惊诧的经济奇迹,正是由
      这些数据支撑着的。而创造了这些数据的,正是那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发现机遇
      并驾驭风险的民营企业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市场上诚惶诚恐打拼的中国民营
      经济大军。
      
          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私)营经济只用了20%的国
      家资源,创造了60%左右的产出,而国有经济用了80%左右的国家资源,却只创造
      了40%左右的产出。
      
          面对这样的数据和事实,熟悉中国国情的《交锋》作者之一、《人民日报》前
      评论员马立诚曾深有感触地说:“回顾20多年来民(私)营经济走过的曲折过程,
      你会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感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私)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厚义, 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实践表明,哪里的民(私)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哪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
      人民生活水平就高。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和北
      京,民(私)营企业户数就占全国总数的55.2% ,中、西部地区之所以欠发达,重
      要原因之一是,那里的民(私)营企业户数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7.3% 和13.8% 。
      东部地区的今天,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明天。民(私)营经济作为又一支异军,在可
      以预见的时期内,将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占领着或开拓着新老市场的空间。”
      
          放眼整个中国经济的大棋局,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哪个行业最早对
      民营企业开放,或者说哪个行业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那么这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就
      最好、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中国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也最多,相反则结果也完全相
      反。
      
          民营经济力量对于中国的影响是超越经济的,是全面的、深远的。这股生机勃
      勃的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存在和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自我
      负责、讲求效率、优胜劣汰、平等自愿的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如果放宽思维的视野,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民营经济力量不仅是中国社会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支力量,同时也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支力量。他们不仅
      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在重塑着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
      的大棋局。
      
      
      
          既然发达国家可以把正在转型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那么中
      国人为什么不可以把正在自己身边成长的企业家群体,看作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还
      没有完全成长的市场力量呢?难道在现代文明的世界中,中国人永远只配做一个引
      进者和追随者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知道中国人是否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一直看好
      中国经济改革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早就对
      中国表达了美好的预期。他说:“中国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我希望,通过中
      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重塑中国的经济体制,而且能够重塑全球的经济格局。”
      
          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家群体永远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能
      够重塑中国经济体制,并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的,除了中国企业家群体,不可能有任
      何别的指望。如果有指望,就是指望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转型——转
      变为尊敬和鼓励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和文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