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体制的河道行船
      
          朋友的支持显然是楼忠福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对于一个乡镇企业,要让
      “合作秩序”能够在改革中顺利扩展,更不可或缺的是传统体制力量的支持。虽然
      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打破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但
      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没有体制力量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却是不可否
      认的事实★。
      
          中国的改革本来就是新旧力量并行的“渐进增量改革”,非国有经济力量的生
      长在本质上讲就是在“体制的边缘创新”。从“经济生态”的角度看,上世纪80年
      代到1992年,中国正处于旧的生态系统已经打破而新的生态系统还远没有形成的过
      渡阶段,百足之虫尚且死而不僵,何况这“虫”只是衰老而非死亡呢!
      
          而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虽然处在体制神经系统的末梢位置、处于自食其力的生
      存状态,但在体制殿堂内仍然找得到其正式的“牌位”。所以乡镇企业这只“麻雀”
      虽然小,但五脏俱全,在基层政府的小体制中,也算一个“具体而微的国企”。尽
      管小体制具有大体制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弱小的“麻雀”要高
      飞、要“扩展合作秩序”,就只能在大小体制的河道顺水行船,否则每时每刻都会
      有顶头的逆风。
      
          让人奇怪的是,作为“坚硬铁匠”的儿子,从小就被排除在体制外的楼忠福,
      对传统体制不但没有抵触情绪,更没有认识上的障碍,相反,在处理与传统体制力
      量的关系时,显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叹企业家才能往往是
      天生的,而非在学校教育出来的。
      
          如果将楼忠福对体制力量的理解、接受和游刃有余的处理能力,从源头上梳理,
      则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的上世纪70年代。1973年,郭懋阳当城关公社(1980年恢
      复为“吴宁镇”)书记。他是共产党基层干部中一个比较实事求是、想干敢干而又
      颇有魄力的干部。就任书记后,他就到各个乡村去蹲点,了解农民生活和生产的情
      况。蹲点期间,他发现了当地农民在传统建筑业上的优势,结识了南门塔乡书记杨
      文清,也发现了楼忠福这个与众不同的“拼命三郎”。尽管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运动还在全国各地开展,但城关修建社就是郭懋阳当书记的时候,重新组建起来
      的公社集体性质的社队企业。
      
          蹲点时期的郭懋阳曾到过楼忠福家几次,也对他乐观开朗、聪明敏捷、不服输
      的个性有深刻印象。楼忠福对这个实事求是的“父母官”也格外有好感和信任,因
      此这个过去一直遭遇“体制”排斥的“黑五类家属”从郭懋阳身上第一次感觉到了
      “体制”的温情。他对郭懋阳格外感激和信任,跟郭懋阳的交往也从此开始。
      
          郭懋阳在1977年升任东阳县委副书记,继续大力支持东阳农民建筑业和城关修
      建社的发展。1978年城关修建社更名为城关建筑社,楼忠福也在这年加入城关建筑
      社。1980年郭懋阳出任东阳县委书记,城关建筑社更名为城关建筑公司。1982年郭
      懋阳被调到东阳旁边的兰溪县任县委书记,并在那里大展拳脚抓乡镇工业发展。但
      郭懋阳是东阳人而不是兰溪本地人,所以尽管他有魄力、能做事情,但也因此触动
      了当地势力,施政上遭遇阻力、反对,甚至恐吓,情感上比较苦闷。此时的楼忠福
      已经是城关建筑公司的材料科科长,经常为了采购而到处走动,因而也时常顺便探
      访老前辈郭懋阳。
      
          此时已经出任吴宁镇工业办主任的原南门塔乡书记杨文清,也时不时探望在兰
      溪的老领导和老朋友郭懋阳,这样楼忠福跟这位现任“父母官”的关系也牢固起来。
      作为年轻人,楼忠福在感情上是很尊重和信任这两位领导和前辈的,所以很多心里
      话和想法都会跟他们说,向他们请教。而这两位“体制内”的干部,也颇赏识这个
      年轻人,认为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做事风风火火、扎扎实实,为人处事大方得体、
      敢拼敢搏、上进心强,是一块不错的料子★。
      
          1983年,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展开,实事求是、敢闯敢干的郭懋阳得到浙江省领
      导赏识,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出任金华地区(金华1985年撤地设市,东阳县属金
      华)党委副书记,主管东阳。他再次大力鼓励东阳通过发挥传统优势,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寻找出路和提高生活水平。东阳建筑业,特别是城关建筑公司——他亲手创
      办的集体企业,自然也格外赢得他的关注与支持。
      
          1984年,城关建筑公司老经理陈福根任期届满,楼忠福作为公司材料科科长也
      在历练中成熟起来,毛遂自荐地表明要挑这副担子。郭懋阳虽然不直接管辖这个企
      业,但当时全国万象更新、一日千里的改革开放大气候,也确实让他觉得这个企业
      应该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带头人,就算有风险也应该试试,所以他就向吴宁镇工
      业办主任杨文清等领导人大力举荐楼忠福。杨文清是郭懋阳的老朋友、老部下,对
      楼忠福的才干也熟悉、了解和赏识,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让他就作出决定,他还得考
      虑别的因素,也得考虑其他有决策权的镇领导的意见,因为当时还有别的人选。
      
          在这种犹豫不决的局面下,楼忠福果断地“生米煮熟饭”,上演前面的“夜取
      帅印”和“三刀定军心”的场面。这种非常规的接班方式,虽然是楼忠福个人胆量
      和魄力的展示,但如果没有郭懋阳的举荐、支持和杨文清的默认,没有“体制力量”
      的承认和支持,即使他拿到了“帅印”,这个经理还是落得个“名不正而言不顺”
      的尴尬。
      
          出任经理职位后,楼忠福更加积极地适应和顺应体制的惯性,并主动依靠体制
      和融入体制,而并不是脱离体制发展。当然这些努力只是为企业赢得最好的生存条
      件,把阻碍前进的摩擦力减到最小的限度,而不是通过企业把自己化进体制之内★。
      
          他在出任经理后立即着手完善公司党组织及工会建设,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楼忠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 月公司更名为东阳三建后,
      11月即加入中国集体建筑企业协会。1985年东阳三建还隆重举行了第一次职工代表
      大会和工会会员大会,邀请金华市、东阳县和吴宁镇的相关领导到场讲话。第一年
      承包经营的成功,加上楼忠福对体制的顺应、适应和融入,进一步赢得了当地政府
      官员的信任和支持。继卢宅工程队之后,城北工程队也在1986年并入东阳三建,东
      阳三建的“木筏舰队”也由两艘变为三艘。
      
      
      
          1986年东阳三建党总支部成立,同年楼忠福被评为东阳建工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7年出任公司党支部书记,接着东阳三建公司党校成立。1987年开始,楼忠福开
      始依靠党委组织,采用录像、黑板报和学习班的形式来开展思想和业务教育,提升
      职工素质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同年,楼忠福因为东阳三建的业绩而被评为浙江省
      第一届“十佳”经理和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在体制的阶梯上不断攀升,在行业
      内名气日增。
      
          当然,融入体制的过程,对于曾经满脚泥巴的楼忠福并不是一帆风顺。1987年
      他被评为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的时候,在表彰大会上,其他的优秀共产党员绝大多
      数都是国有企业经理或者政府中的干部,惟独楼忠福是个“发于畎亩之中”的年轻
      乡镇企业经理。尽管楼忠福出任经理后非常努力地补课,并参加过一些大学进修班,
      但其他人并不怎么看得起他,对他这个“体制外”的优秀共产党员也不服气。
      
          而楼忠福对于这种体制内的大雅之堂,当时也还不是很习惯,所以在表彰会上
      多少有点心理紧张。不过发言的时候,他非常坦率地说:“我楼忠福出身穷苦,文
      化程度低。作为东阳三建的经理,我个人也没有多大本事。不过我记得历史上有个
      刘邦,出身很低,本事也不大。他自己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
      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不如韩信’。但他却会用人,信任人,所以他打败了能力比他强的项羽。我楼
      忠福不敢比刘邦,但东阳三建却是人才济济,我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所以他们也
      干得很出色。我这个经理没有成绩,东阳三建的成绩都是他们干出来的。”
      
          这番说话未完,会场内掌声雷动,大家都对这个结实粗壮、只有小学学历的乡
      镇经理刮目相看。此后,这些体制内的人士也不再认为楼忠福没有文化,他也很快
      就融入他们当中,并顺利地把这些体制内的朋友“织入”自己事业的“合作秩序”
      当中。
      
          这些与企业经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看来
      是莫名其妙的,即使在以引进外资为主的“珠江模式”下的广东人看来,也觉得陌
      生。但是这些“二胡旋律中的太极功架”,却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从零开始的“浙
      江模式”必不可少的生存之道。没有这些“中国功夫的招式”,浙江人的企业家天
      赋根本无用武之地,乡镇企业也无从“扩展合作秩序”,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
      
          楼忠福在承包经营期间,正是凭借这些主动适应体制和积极融入体制的举措,
      赢得了政府官员的信任和支持,也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东阳
      三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当地官员的支持和关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