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国的道路交通
      
          如果按欧洲人的标准衡量,中国是不存在标准的公路建设的。虽然,那里有些
      属于自然地势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漂亮的曲径与小路,但是,这些并不能称其
      为公路建设。不错,历史上,中国有些皇帝曾修建过一些通往重要城镇和商业中心
      的土路,而且有些路段上还铺过石板。但是,随着后来人畜的不断行走、蹬踏,那
      些石板早已变成了碎石。而且,加之常年的雨水冲袭,那些路面也已杂草丛生、面
      目全非了。现在要使那些土路恢复原貌、包括恢复路边的景观,谈何容易。
      
          在欧洲,公路的概念是:由政府或个人投资兴建的、供所有人畜车行走的标准
      路段。中国没有这种公路。因为,中国的路或具专属性,或具随意性。常年以来,
      某人或某些人经过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就拓出一条路来。这种路没有个人与公共的
      概念。应该说,历史上,中国的许多路都是这样形成的,并流传至今。以后又有" 
      小路" 、" 大路" 之分。最开始形成的路都是小道范畴的,基本是村通村的。这种
      道或窄或宽,或直或曲。最宽的路段有几英尺,最窄的路段仅一英尺,甚至还有不
      足半英尺的。如果不经过麦田或菜地,小道就一直往前伸,反之,就迂曲前行。行
      人走在这样的路段上是较吃力的,更为艰难的是遇到雨雪天。在迂曲的路上,就是
      晴天也较难走,因为既要前行,又不能踏到路边的庄稼。而在雨雪天就更要注意不
      要滑落到泥坑或水洼里。如果真是遇到坏天气,不但要如上所说的应格外小心,而
      且还要脱去靴,赤脚走路。许多曲折的小路都是夹在田地与田地、田地与水泽之间,
      所以,雨天赤脚行走既省鞋,又省力。提到曲折小路,这里说一点感受。中国人对
      走曲折之路从不抱怨。他们中的许多人,宁肯走弯弯曲曲的小路,也不愿走笔直通
      畅的大路。这可能是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有关。据说,中国人还相信这
      样一种说法:直来直去的小路,或是房门直对的小路会给恶魔的突然袭击带来极大
      的方便。反之,恶魔就会迷失方向,逃之夭夭。
      
          也就是说," 小路" 都是因生活所需拓就出来的,其样子都千篇一律。这种路
      不可能像在英国那样,既考虑了自然风光,又兼顾到休闲走向。中国的" 小路" 两
      旁都是世代居住的贫民及他们的田地。这些贫民探寻的目光只放在" 小路" 的实用
      上,而没有精力顾及它们的修饰,更不用说拓宽、改建了。
      
          除上面讲述的" 小路" 外,还有" 大路" 。按我们的理解," 大路" 一定是各
      方面设施都优于" 小路" 的,它不但有必需装饰,还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但是,我
      们的理解错了。在中国,所谓的" 大路" ,其内容、外表与" 小路" 完全相同,其
      不同之处就是," 大路" 的方向是通往大城镇与商贸中心的,而且人、畜、车来往
      比较频繁。另外," 大路" 上有许多异地的人流及其商队的交叉点。由于缺乏设计
      与投入,即使是交叉点,也是依自然趋向而成,直来直去,没有任何便民设施。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所谓的皇家" 大路" ,即:从北京通往广东的道路情况。该
      道路全长约两千英里。写到此,可能有的读者会问,既然没有标准的公路,何来如
      此的计算?是的。这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甚至把农家门前的小道都加进去,才
      得出的大致距离。
      
          一开始,我们就要从农家小路算起。那是一条两边布满麦苗、而且是没有任何
      遮挡的羊肠小道。顺着小道走去,一路上除几处凹凸不平的石板地外,没有任何人
      工设施。小路一会儿通向丘岭,一会儿通过麦田,蜿蜒地向前延伸着。每当踏上石
      板地时,我就怀着侥幸的心理,企盼着有着更好的路况的大道出现,但每次都不幸
      落空。
      
          几乎每走一英里,就会遇到由孤独孑然的大树守候的破落村庄。每当这时,路
      上的行人、挑夫就会停下来小憩。而村头和路边,总有昼夜开店的小酒馆和饭铺。
      那里面卖着米饭、白薯等饭菜。几乎所有的小饭店都是露天的。饭店的当院摆着简
      陋的桌椅。桌子上面有碗筷和水杯。我们也找个稍好些的露天饭店坐下来,准备吃
      些早点。在中国,早点被称为" 垫补、垫补" 。坐下来后,不用您点菜--因为也无
      菜可点--店主就会不言不语地给端过一碗热乎乎的米饭,然后,再摆上几碟菜,如
      咸黄瓜、豆腐、咸芫菁之类。于是,我们就端起饭,就着小菜吃起来。快要吃饱的
      时候,店主还会端上来一盘红薯,这算是中国的一道甜食吧。等我们把所有的东西
      吃到肚子里后,浑身上下立刻充满了力量。向店主付了几个铜板后,我们继续赶路。
      
          在这露天饭店吃饭有许多好处,其中包括能饶有兴趣地观察到眼前形形色色的
      过客。比如,从穿衣着戴的外表可以看到:苦力、挑夫、商人、官家信使、文人墨
      客,甚至是坐着轿子的富人与官人。从穿戴上看,除个别有钱的人外,绝大部分都
      似农民的打扮。不过有一点,即使是农民,也无一人是赤脚行路的。苦力与农民身
      份的人根本就不进露天饭店,他们只是在村头大树下面歇会儿脚,然后就掏出自带
      的食品,狼吞虎咽地吃上几口。有一个肩扛货物、行走吃力的青年人也来到大树下
      小憩。青年人脸涨得通红,两腿发软。放下肩上的重货后,他才深深地出口气。从
      货物的重量看,足有八十公斤。可能是累得筋疲力尽了,他一边使劲地擦着脸上的
      汗,一边吃力地回答着我们简单的问话。通过一问一答,我得知,他是给一个雇主
      扛贵重物品。按雇主苛刻的条件:只有一次性扛走不低于如此重量的货物才能支付
      全部运费。" 你挣的真是一笔舍命钱!" 与青年人的谈话刚一结束,就见一顶轿子
      被抬了过来。轿子是由两个中国人抬的。前面的人一身的疲惫,从脸上看,好像患
      了结核病一样双唇煞白,此时,他似双腿瘫痪地靠在树干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与他相比,后面的人倒显得健壮一些。他们两个几乎同时放下轿子,然后急忙坐到
      露天饭店的凳子上。几秒钟后,没等店主把手中的两碗米饭递过来,他们就抢着夺
      过米饭,同样是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第一碗米饭吃完了,那位身体瘦弱的年轻人的
      脸上、唇上开始出现了血色。几碗饭过后,他那病弱的脸上开始露出了一丝笑容。
      放下筷子,他随手卷上一支烟,然后大口地吸了一口。他一边吞着烟雾,一边与临
      近的过客攀谈起来。不过轿子里的主人开始催促他们了。无奈,两个轿夫又一脸愁
      容地回到轿子边,极不情愿地抬起轿子继续着艰苦的路程。
      
      
      
          那顶轿子刚走,又一顶轿子停在了当地。与前两位轿夫相比,这两位显得很健
      壮、有力。坐下后,他们并不急于吃饭,而是卷着旱烟与对面的过客聊天。看着他
      们有说有笑的样子,很难使人相信:他们竟是肩扛沉重的轿子,从崎岖不平的山路
      赶来的轿夫!
      
          与平坦的路面相比,山区的小路是极为难行的。若是我们欧洲人遇到这种路,
      肯定是火冒三丈,但是具有极强忍耐力的中国人却很少有怨言。此刻,我们就身处
      山区。这里几乎没有路,惟一能叫做" 路" 的是一道道的沟壑,可惜,这些沟壑又
      被当地的农民填上碎土种上庄稼了。实在是无路可行了,向导只好把我们引到隘路
      上。还好,现在不是雨季,尽管十分艰难,但是轻装上阵的我们还是能应付过去的。
      不过,这就要苦了我们身后的轿夫了。况且,轿子里坐的还是一位胖人。看到如此
      难行的" 路" ,再想想轿子里沉重的" 包袱" ,轿夫们实在是忍不住了,他们破天
      荒地叫骂起来。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抬着轿艰难地前行。
      
          虽然中国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平,但是喜欢旅游的人则会得到极大的享受。因为
      这里高山险峻,风光秀丽。如此美丽的景色足可以去掉您一路的疲惫与怨恨。
      
          一路上,最引人入胜的当属那些铺设在湍流不息江河上的一座座桥梁。这些由
      中国古代建筑师设计并建造的桥梁,座座独具匠心,美观别致。我们过夜的旅店附
      近就有一座横跨大江支流的大桥。大桥的长度约三英里。桥基依山石而立。桥面雕
      梁画栋,古色古香。桥下轻风泛起层层涟漪。此桥建于一千年之前。据说,在没建
      桥之前,当地人都是靠渡船摆渡到对岸,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很不安全。这时一
      位有权势的人站出来,自己带头号召大家一齐捐钱、捐物建造大桥。虽然动议、资
      金有了,但是建桥的困难是极大的,这里河面宽阔,水急浪深,而且每日潮涨潮落,
      十分危险。但是,建设者没有惧怕这些困难,他们依河下的地势立墩,然后在桥墩
      上架起拱门。也就是说,设计师与建筑师们建造了一座拱桥。要说的是,建造这座
      桥,当时的朝廷、官府没有拿一文钱。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位官员去关注并管理交通事宜。而老
      百姓建交通,包括建桥、拓路也都是为了行动方便。至于谁人使用、怎样使用则与
      他们无关。但是,如果哪条路,不论是" 大路" 还是" 小路" 的朝向正对着某户的
      家门,那么按中国人的迷信说法,是极不吉利的。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户主会请
      来木匠、瓦匠在家门前建一个影壁墙,借以避邪。影壁墙所用的材料一般都是石灰、
      黏土或是圆木、方木。除了民宅、院落外,凡是作坊、工厂的门对着路口的,老百
      姓倒是不十分介意。
      
          谈到使用或占用道路的问题,想结合一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记得在有关章
      节里我们曾提到过街头演出事宜。一般情况下,有钱的富户为纪念或庆祝某个日子,
      比如说祝寿等,都愿意请个戏班子来家里助兴。通常情况下,戏台子都要搭在当街。
      但这样,那本来就很窄小的街道就只能全部封闭了。如果有挑夫、搬运工想从这里
      经过,一看到满街兴高采烈的人群就只好自动自觉地退却了。硬是要达到目的地的
      只好绕道而行。不过那些朝廷的官员除外。如果台上台下的人从很远就听到敲锣声,
      那戏就会戛然停止。演戏的、看戏的要迅速站到一边给" 大人" 让路。
      
          除以上特殊情况,平日里可以随便地占用。尤其是热闹地段:卖货的、算命的、
      看病的、说书的、写字的……各种职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地挤满路边两侧。
      
          在古老的中国,这种堵塞交通、摆摊卖货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现在,随
      着铁路的开发与电报、电话线的架设,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希望中国的交
      通也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那种崎岖不平的羊肠
      小道上抬轿子、担担子的现象,恐怕也不会在短时期消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