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不是梦(后记)
      
        屈指算来,三峡工程己“运行”了70多年。
      
        自恽震等人最先拟定长江三峡开发方案,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从萨
      凡奇的三峡狂想,到毛泽东的高峡豪歌;从内部争鸣到公开论战,从“自力更生”
      到国际合作……三峡工程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后,人民大会堂的掌声终于坠入三峡,
      在中堡岛凝成5 个震惊世界的汉字:
      
        “三峡不是梦”!
      
        是的,三峡不再是梦想。三峡工程将作为举世无双的宏图创举,载入世界水利
      建设史册。中堡岛宛若一艘巨舟,一旦启航,将负载中国人民的富足与自豪,驶向
      未来!
      
        然而,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尤其是新中国诞生后的论证决策情况,颇令人感
      叹:三峡上马的首次举措是在50年代,即1954年的长江洪灾之后;而偃旗息鼓,则
      恰恰是在所谓的“自然灾害”时期;60年代后期,三峡工程主事者再度要求上马,
      却又因“备战备荒”的国际形势,缩小规模,把本该是建于三峡工程之后的葛洲坝,
      推向了前台;80年代初,也就是葛洲坝工程一期工程竣工以后——“三峡热”再次
      升温,于是便诞生了一个“花钱不多,效益不高”的低坝方案——即150 方案,且
      被国务院原则批准。岂料事与愿违,全国政协反对甚烈,非但三峡程便迫搁浅,连
      即将挂牌的三峡省亦随之夭折。
      
        接着,便是长达数年的“重新论证”。
      
        所谓“重新论证”,说白了,就是反复,亦即走回头路。“争吵”中的重新论
      证工作由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女士主持,涉及学科专业之广,聘请专家学者之多,可
      谓盛况空前。不少权威怀疑原没计研究成果,就另辟溪径,不惜再耗费人力物力和
      财力,而结果却令反对派失望;有些专家,在投资问题上持不同意见,把三峡工程
      的投资讲得耸人听闻;其实你认真拜读他的文辛就不难发现,他所吧选择的基准与
      计者不一致,就像在海拔100 米和 1000 米基点上筑同样高的房子,你判断谁高谁
      矮呢?
      
        “重新论证”有个非常美妙动听的由头,即“对子孙后代负责”。乍一想,你
      也许会鼓掌哩。但你只要到过中堡岛,去过“长办”及其其科研机构的试验大厅,
      便会对“重新论证”的由头不那么热衷了:难道“长办”及众多科研机构,数十年
      积累起来的科研成果都靠不住么?难道成千上万的专门家投身三峡科研数十年{ 有
      些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从来都未曾考虑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大概没多少人认真评价“长办”人为“重新论证”付出了多少代价。他们的心
      境情怀,只有中堡岛的岩芯理解:从50年代钻出第一孔花岗岩岩芯开始,年年岁岁,
      谁知道他们在相同的岩层上,钻出了几多辛酸与苦涩!
      
        收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是作为通俗读物陆续在全国性专业报刊上发表的,
      文采逊色。它作为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主耍论争纪实,有其史料价值。倘若您读后对
      三峡工程决策情况有些了解,或对某些问题加深了认识,作者便颇感欣慰了。
      
        本书付梓之时,我要特别感谢李伯宁先生题写书名。李伯宁先生是新中国水利
      部筹组成员,毕生皆在为水利建设事业勤勉工作。他曾是三峡省筹备组负责人,足
      迹遍布库区的山山水,作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他以其开发型移
      民新思维及其试点成攻.受到国内外普遍称赞。如今他己70高龄,仍旧担任三峡建
      设委员会副主任,孜孜不倦地为百万移民的未来设计蓝图。
      
        未来出版社同意出版介绍三峡工程的书,大抵均系“未来”的缘故吧?责任编
      辑肖建国先生对三峡的未来充满激情,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谨致
      谢忱。
      
        诚挚地企盼读者的指教。
      
        张立先
      
        1993年6 月于葛洲坝
      
                                   (全文完)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