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与低——三峡工程防洪与水位方案之争
      
        高与低。这里指水位。
      
        围绕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问题,争来论去数十年,而今总算取得基本一致,
      
        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无须我在此饶舌。窃以为,水位限高低之争,如同三峡
      工程其它问题一样,我们认真回顾一下,对我们,对子孙后代不无益处。
      
        谈三峡工程,没有人不正视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其效益,与正常蓄水位达到什
      么样的高程直接相关。高水位,涉及淹没线内田地损失、城镇搬迁和人口移居量的
      增加;反之,则相对减小。但水库尾部存在回水变动区,客观存在着泥沙淤积问题,
      万里长江乃黄金水道,通航是第一位的;因此,水位之高低又直接牵涉航道是否可
      以改善这一难题……看来,不争论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似乎无法解决。下面,就
      如实地介绍专家学者们的“水位之争”——
      
        * 国人和洋人的最早方案
      
        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是1933年,由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发起、由电气工
      
        程师恽震等人勘测拟定的。他们的功绩在于,正确地选择了葛洲坝和黄陵庙
      (三
      
        峡坝址所在地)两处坝址。
      
        挥震等人的《报告》称:
      
        葛洲坝滚水坝提高水头12。8 米,装机容量32万千瓦,黄陵庙滚水坝,提高水
      头20米,装机容量50万千瓦……“
      
        ——这是中国人自拟的也是最早的“三峡方案”。
      
        晚清时期,英国人波韦尔也曾指出了开发长江三峡。美国援华专家潘绥亦在国
      民党政府公开鼓吹过“三峡开发计划”,但他不是实干家,提不出详尽方案;
      
        倒是另一位美国人萨凡奇博士对中国的三峡工程动真格的了。他是享誉全球的
      坝工专家,1944年9 月执拗地前往三峡考察,辛苦40昼夜,完成了著名的《扬子江
      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该《报告》被世界誉之为“空前伟大的计划”,洋洋10万言。
      
        萨凡奇在南津关到石牌18公里的峡岩间选了5 条坝线,其第四坝线方案为:
      “坝高225 米,装机容量1056万干瓦,水库总蓄水量617 亿立方米,可容洪水270
      亿立方米……”
      
        * 长办:多灾多难的“水位方案”
      
        ●235 方案
      
        该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提出的。
      “235
      
        方案“出台情况是这样的:
      
        1953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航行途中听取“长委”主任林一山关于三
      
        峡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汇报。次年底,在战胜长江特大洪水后,林一山再次向
      毛
      
        泽东、周恩来汇报有关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和坝址查勘情况,这一年至1955年
      间,“长委”曾多次组织中、苏专家查勘长江和三峡坝址。到了1956年,
      
        正式成立“长办”,请来苏联专家12人,正式进行长江流城规划和三峡枢纽的
      设
      
        计研究。当时,苏联专家对200 、220 及230 三个水位方案进行了研究。
      
        “长为”倾向于后者,故正式向国务院提交“235 方案”:
      
        “……有效库容可达1150~1260亿立米……可以根本解决两湖平原的水灾。”
      
        由于该方案回水至沪州,重庆市大部份将被淹没…… 1958 年党中央成都会议
      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否定了该方案。他明确指出:“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的高程,
      应当控制在200 米,不能再高于这个高程。”
      
        ●三期开发方案
      
        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越南水电代表团时谈到:“我们设想在长江修个大
      坝,发电在世界第一。”
      
        1963年,毛泽东在武汉听取三峡工程汇报;
      
        1964年,大三线需电急迫,林一山再向国务院写报告请求上马,未获批准;
      
        1966年,长办又向党中央提出一个折衷方案:主张蓄水位115 一150 一190 一
      200 三期开发,建议1968年准备至1975年开始发电。
      
        这个方案,显然是针对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本着“先易后难”的思路设计的。
      三期开发的优点,从淹没区域范围的移民、工厂搬迁及投资方面,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国际形势不容中国人乐观。当1969年9 月,张体学向毛泽东请示三峡工程
      时,毛泽东忧心仲仲:“现在不考虑修三峡,要准备打仗,要考虑脑壳上顶200 亿
      立米水的问题……”
      
        ●200 方案
      
        1979年,当葛洲坝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后,“长办”又提出一个正常蓄水位200
      米,坝高205 米,发电2500万千瓦,单机容量100 万千瓦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一提出,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在这年三峡选坝会议期间,收集了
      10篇论文,林一山处于9 :1 的劣势。因此,该方案被理所当然地否定了。
      
        否定该方案的原因很复杂,其主要理由是:
      
        l 、三峡工程不能解决长江中下游洪灾问题;
      
        2 、须加固加高荆江大堤。
      
        3 、泥沙淤积将会碍航;
      
        4 、单机容量100 万干瓦的水轮机无法制造;
      
        5 、制造12000 吨的升船机,目前世界上无法解决(苏联最大的升船机为世界
      之最,只6700吨)。
      
        6 、移民难,蓄水至200 米高程时,成渝铁路淹57公里,万县、重庆受不了。
      
        ●150 方案
      
        1983年,长办在编制三峡可行性报告时,着重考虑了150 方案。这个可行性报
      告同年5 月由国家计委组织审查。6 月份,国家计委将该方案上报国务院。后经长
      办、水电部组织再作论证和补充、修改,国务院于1984年4 月5 日原则上批准了这
      份报告:“三峡工程按正常蓄水位150 米、坝顶高程175 米设计”。
      
        正常蓄水位150 米,防洪水位135 米,死水位130 米,从防洪水位到正常蓄水
      位之间的防洪库容为73亿立米。这样,20年一遇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 米
      ;遇100 年一遇洪水,仍控制沙市水位44。5 米,荆江分洪工程不运用,则水库要
      超蓄到160 米。
      
        150 方案的优点在于“总投资低,可以基本满足防洪要求。该方案可装机1300
      万千瓦,年发电量677 亿千瓦时,对解决华东华中地区2000年前后用电要求有重要
      作用。
      
        ●180 方案:半道上杀出个“程咬金”
      
        得知国务院已经原则批准了“150 方案”,重庆市急了。他们考虑并调查研究
      了150 方案对重庆市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抢在全国人大会议通过150 方案之
      前,于1984年10月向中央建议采用“180 方案”。
      
        重庆市认为:150 方案回水变动段在重点以下100 公里的长寿至忠县一带,不
      仅重庆港水深得不到改善,而且会因回水变动段的泥沙淤积造成碍航,卡住重庆的
      脖子,使重庆港变成死港。150 方案对航运的作用,仅仅是改善了三峡大坝到石宝
      寨300 公里左右的航道。但三峡大坝到重庆约600 公里,这种局部航运的改变,对
      整个川江航运来说作用并不大,不仅万吨船队到不了重庆,同时,还会因为回水变
      动段的泥沙淤积,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因发电调峰而产生的不稳定流以及坝下河
      床下切等对航运的影响,而形成上下卡口,变成“驼背长江”。
      
        重庆市认为:采用180 方案可使重庆主要港区处于深水库区内,形成的600 ~
      700 公里的深水航道,重庆以下的急流险滩全被淹没,川江航运将得到根本改善,
      为西南三省未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显然,重庆市提出的方案,是偏重于“西南三省”而考虑的。这里提出一组数
      据(按1984年计算):
      
        150 方案,总投资143 亿元,迁移人口33。3 万人;
      
        180 方案,总投资198 亿元,迁移人口105 。5 万人。22
      
        重庆市的这个方案,比长办的方案多投资55亿元,更重要的是,多移民72。19
      万人。这个方案是直接捅到北京的,中央能不重视?
      
        加之,全国政协懂水的和不懂水的专家,一时间突然都对三峡工程特别关心起
      来,考察、访问、讲话、发表文章……甚至有人“哭谏”:坚决反对三峡上马或暂
      缓上马。
      
        于是,80年代的“三峡热”再度降温。中央提出重新论证。
      
        1985年11月12日,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签发的文件,否定了长办提出的“150
      方案”。
      
        * 水位方案“大合唱”:谁当指挥?
      
        1985年的三峡问题大争论,导致长办150 方案“搁浅”,中央指定成立“三
      
        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织数百名专家,对涉及三峡工程的14个重大问题进
      
        行大规模论证。
      
        这14个专题分别是:
      
        1 、地质。地震专家组
      
        2 、枢纽建筑物专家组
      
        3 、水文专家组
      
        4 、防洪专家组
      
        5 、泥沙专家组
      
        6 、航运专家组
      
        7 、电力系统专家组
      
        8 、机械设备专家组
      
        9 、移民专家组
      
        10、生态与环境专家组
      
        11、综合规划与水位方案专家组
      
        12、施工专家组
      
        13、投资估算专家组
      
        14、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
      
        14个专家组,弹奏“三峡工程大合唱”,自然热闹非凡。无论哪个组从事哪项
      题课的调查、研究和举办会议,其规模、阵式都不可能以“小”而论。国家下决心
      投入大量专家、人力和财力实施某项工程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空前论证,洋人莫不惊
      叹。各个专题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这些年到底跑了多少地方、开过多少会议,恐
      伯没有谁记得清楚。
      
        当然,问题是越讨论越多,观点却是越争越明。三峡工程的防洪、航运、发电
      及灌溉效益,是举世公认的。问题是何时兴建?该不该建?坝,到底建多高?正常
      蓄水位,究竟定到什么样的高程为最佳?
      
        前面说过:长办有长办的水位线设想方案,重庆有重庆的“算盘”;这个认为
      这样合适,那位认为那样有理……究竟该听谁的?
      
        “大合唱”,该听指挥的。这个指挥,就是钱正英。她,站在全国大江大流治
      理、水能开发利用的高度看三峡,协调工作堪称行家。
      
        我们还要提到一个人。他,站在国民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
      处理问题。
      
        他,就是李鹏。
      
        面对争议,李鹏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就水
      位问题作了如下设想:
      
        “水位问题有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归根到底主要是经济问题”。“定得高
      一点,从技术上看是合理的,从长远看也是合理的,解决问题也比较彻底,但是国
      家财力、物力有限,最后结果是,合理虽然合理,就是上不了马”。“定得高了,
      也得分期施工,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个效益,二、三十年后给子孙后代留个条件,
      不能把路堵死,最后可能是这个情况。如果选用现有的经过论证的方案,l75 米坝
      高,对150 米的水位做适当的调整,正常蓄水位160 米甚至再高一点,也不失为一
      个比较现实、比较灵活、与国力相适应的方案。这样,坝高没有变,只是水位运用
      上的变化,初步设计就没有多大的改变,主要是牵涉到移民多少问题。可能这个方
      案比较现实,要进一步论证。”
      
        毋须置疑,李鹏设想的水位方案,将会作为“大合唱”的主旋律。
      
        反复论证结果证明:这一设想最适合“国情”。专家学者即便学术观点偏颇,
      
        但谁不愿干最合国情的事?于是,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最终趋于一致——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这个方案,是在分别对150 、170 、180 ,以及“一级升发、分期建设”等
      
        三种类型共6 个方案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和技术论证后,被专家们一致推荐的。
      
        方案确定:大坝坝顶高程为l85 米、一次建成;初期运行水位为156m,最
      
        终正常蓄水位为175m,移民不间断地进行,20年移完。
      
        大坝坝址距已建成的葛洲坝约4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00 万平方米公里,
      
        多年平均经流量4510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393 亿立米,其中,防洪库容221 。
      5
      
        亿立米,兴利库容165 亿立米,与防洪共用。
      
        水库回水可改善川江航道约600 公里;
      
        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768万千瓦,年发电840 亿千瓦时;
      
        总投资361 。1 亿元(其中移民费110 。6 亿元);
      
        总工期18年,其中准备3 年,从主体工程开发到第一批机组发电的工期为9 年。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该方案的防洪作用:
      
        1 、对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洪水或1931、1935、1954年型洪水,可不启
      
        用荆江分洪区;遇百年以上到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最大
      泄量不超过71700 ~ 77000立米/秒,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可保证荆江两岸安全。
      
        2 、对城陵矶附近地区,包括洞庭湖和洪湖地区,遇一般洪水可基本不分洪,
      遇1931、1935、1954年洪水,可大量减少分蓄洪量和淹没损失;
      
        3 、对武汉地区、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对武汉的
      威胁,提高武汉市防洪和调度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4 、为松滋口、藕池口等地建闸控制创造条件,减轻干流洪水对洞庭湖地区的
      威胁,并减少入洞庭湖的泥沙,延缓洞庭湖的淤积和消亡,从长远观点讲,可部份
      替代洞庭湖的功能。
      
        水位方案既定,这篇介绍“高与低”争论的文章就此打住。笔者近日欣喜的获
      悉“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拉开战幕,1996年,三峡工程全面开工!
      
        但愿,再不会有人“哭谏”。因为,围绕着“三峡工程该不该上马、何时上马”
      的争论,实在是太久太久了……
      
        (1991年春季于葛洲坝废思堂)
      
        --------
        梦远书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