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挚友(台海情深)
      
        同我有很深交往的教授还有两位,一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江帆,另一位是
      台湾中正大学国文系教授陈益源先生。他们都是搞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的学者。
      我们的相互认识还得从谭振山老先生那说起。
      
        谭振山老先生是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农民,我“三集成”接触他时已过
      花甲之岁,现在是耄耋老人了。2006年,他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个人为单位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20多年以来,他的名声从家乡起步远播海外,是一个世
      界级的民间故事家。
      
        “三集成”是80年代初全国的民间文艺的普查,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历史文化
      意义重大。前文我说过了,在我们乡里,这项工作由我具体“执行”,就发现和认
      识了谭老先生。
      
        老先生博闻强记,能讲述1000多则民间故事,都是地地道道的民族的地方的特
      色故事。其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其后,受日本国学院
      野村纯一教授的邀请,东渡扶桑讲学,引起很大的轰动。在这之前,野村纯一教授
      和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稻田千百子教授一起来谭老先生家做客,由我国著名民俗学家
      乌丙安教授作陪。我作为他的故事的整理人也在其中,就这样,我和江帆教授认识
      了,并以其对他的故事做进一步的搜集整理,我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了。
      
        那时,江帆又是省民研会的秘书长,谭老先生的故事对她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难
      得的素材。不久,她多次在全国学术界发表了很有分量的论文,得到同行们的一致
      好评。这也是她与我同台湾陈益源先生相识的媒介。几年来,陈先生四次来谭老先
      生家采风走访,我们之间的友情不断的加深延续着。
      
        陈先生为了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他的学生和台湾民众,决定在台北
      一家出版社出版《谭振山全集》,一直在努力中。其中的首要问题,是“著作权”。
      老先生是故事的讲述人,我是他故事的整理人,我们都有权决定是否可以出版和出
      版的条件及权益。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也很坦白,只要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益,其他的事是不用“商量”的。对此“无价转让”,对陈先生震动很大,因为
      我们提过任何“钱的问题”。
      
        和我们相比,这两位教授很年轻,也是和我接触时间最少的朋友之一,淡情意
      浓浓。每逢节假日,陈先生都要写信问候我,热情洋溢,尽述友情。我求他办事,
      他从不怠慢,认真地履行,这也是我的朋友为我有这样的朋友而羡慕我。
      
        他第一次来大陆,我受朋友之托,请他在台湾寻找朋友的一位亲属。陈先生
      “受命”后四处奔走打探没有结果,只好在《中央日报》上刊登广告。或许是所寻
      之人已经不在台湾了,也许是因他孑然一身不在人世了,始终没有找到他。我的朋
      友对这个人起初也没有抱太多的希望,而陈先生对此却总是耿耿于怀,自责没有尽
      到朋友的责任,让我好生感动。
      
        我去北京后,我懊恼把我们的联系电话丢失了,从此失去了联系。后来,情势
      有了逆转。下面是我的一篇博客——
      
        台海情,波涛难阻;驾扁舟,心驰神往
      
        心如一叶扁舟,驶向了茫茫的东海。开通阻隔彼岸的光,已经驱散了我渴望的
      阴霾,照亮了我朦胧的双眸。脑海中满是波光粼粼的浪花,还有曾经丢失的贝壳在
      那闪烁不已。
      
        一切都是来得那么的突然,就像我突然重拾起遗落的记忆。今天早上,海的那
      边一束晨曦,让我的希冀不再迷离,一个电子邮件,给予我瞬间的惊喜——
      
        會元先生:
      
        很高興收到您的e-mail
      
        我期待很快可以再見到您
      
        並且為譚老叔多做點什麼
      
        我在台灣高速公路發生嚴重車禍
      
        只是半個月前的事
      
        現正休養中,暫不多說
      
        保持聯系,好嗎?
      
        祝您2008新年快樂
      
        陳益源12/15 台灣
      
        我五年前從中正大學轉到成功大學中文系任教,一切大致順利
      
        很高興得知您與家人的許多好消息
      
        虽然是“只言片语”,但足以让我感到:海,并不苦涩;分离,在酝酿着更值
      得珍惜的甜蜜。我更不会忘记台湾的博友TANG,他的热心打消了我对陈益源先生寻
      觅是否成功的猜疑。那是我难以忘怀的消息——
      
        先生午安
      
        陳教授昨天來信到我的信箱……以下文字是他的來信內容
      
        你的這位網友(我行我素)……是我敬佩的民間文學第一線的工作者……多虧
      有他……大陸現存最優秀的民間故事家譚振山才得以被發現,並獲得保護……
      
        " 我行我素" 可能不曉得……我今年1 月曾特別再到譚振山老先生家去探望他
      全家……並且允諾一定在台灣為譚振山出版一本書……讓台灣各界知道遼寧有位譚
      振山,是中國民間文學的一座寶山
      
      
        --------
        流行小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