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每个人都有刻骨铭心的时刻,记载着难以抹去的经历。我的一生中这样的时刻
      有两个,希望以后不再发生。
      
        一是1964年5 月14日,那是我人生的拐点。那一天我决定放弃高考,实属不得
      已而为之,让我走上有悖于理想之路,上山下乡了。
      
        一是1999年3 月27日,那是我人生的另一个拐点。当初我决定去北京,那是我
      心里最为矛盾和痛苦的日子。在这以前,我根本没有想到用心血营造的家会在瞬间
      解体,更没打算年迈的时候会依附于三个子女其中的一个,更没料到会去中国最为
      瞩目的城市生活……就像我没有预料到会上山下乡一样让自己震惊而不能镇静。
      
        是的,我也没有预测到在北京呆了半年之后沈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小女儿
      已经怀孕了,需要我们来照顾。
      
        也好,北京呆够了,该玩的也玩了,该去的地方走遍了,不过如此。但举目无
      亲思乡心切,是我“讨厌”那个地方的根本原因。再有就是那时我才55岁,浑身的
      余热无法释放,烧得自己周身难忍,这也是我想离开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回到沈阳我不想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要重新安家“立业”,让自己一度“休息”
      的家再次复苏,再次涅槃。
      
        原来的家业早已荡然无存,重新崛起谈何容易?
      
        房屋、家具、锅碗瓢盆、彩电、摩托,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梦见的机会都
      很少。我们身边仅有的就是两床旧被褥,简单的衣物,辞海等从没离开过我的一些
      书籍,还有一家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和一只自来水笔……就这么多的全部家当。
      
        3 月27日下午3 点钟,我把所有的家当装成了4 个化肥袋子,从中关村双榆树
      邮局寄往沈阳。这些东西是我们俩用自行车驮到邮局的,一个家还没装满一辆自行
      车。
      
        那天西南风很大,是我在北京经历过的最大的风了,它把我们刮过了沈阳。当
      天晚上,我们乘坐北京到抚顺的火车,第二天早上7 点40到达沈阳。
      
        沈阳的初春乍暖还寒,想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会如此的“沧海桑田”,情也酸
      心也寒。
      
        半年前,在老家我也是个响当当男子汉。且不说我靠自己的打拼成就了一个公
      务员的身份,也不说子女给我戴上多么耀眼的光环,单说挑门过日子的家业也足够
      叫人羡慕的了。如今落得个“有人无家”的境地,还不如家徒四壁的境界,个中滋
      味只有自己去在寒风中无尽的体验。
      
        从北京回来,我的口袋里只有2000元,没有一分钱的存折。是孩子们出手帮我
      买了一处60平的楼房,总算有了栖身之所。这个楼一共花了4 。6 万元,也就是说
      我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还背上4 。6 万元的饥荒。虽然钱都是孩子们出的,但我觉
      得我还有能力来偿还这个“内债”。就这样,一个新家又从“还债”开始了,尽管
      他们早已声明这些钱是无偿的,根本不需要我来还清。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也全然一新,比我们结婚时还要齐全,
      自己都觉得好笑,但很难笑得开心。所以这样说,那就是留恋原来的家吧,那里的
      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情感,不像新的家和我们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有了安身之处,第一件事还是写这部回忆录,不能半途而废。这也让我很难,
      起笔和收笔不在一个地方,心情的节律又是那么的迥异,心绪总有天各一方的感觉。
      终于,经过我的迅速调整,动荡的情绪得到了平静,写完了剩余的部分。其中后记
      就是写到这里的,那时没有电脑,我也不会使用它,写完的手稿就搁置起来。下面
      的文字是我有了电脑后,才开始把后记做了补充,而且很有必要。以下则是我有了
      新家后的一些记载,和这部回忆录不可分割。
      
        1999年4 月22日我完成了这部近40万字的回忆录,便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二次
      “创业”。所以说是创业,就是让文字来完成我以往没有实现的夙愿。
      
        几十年来,我经历的太多了,感受的太深了,那就是丰富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
      乐。现在提前离岗休息了,也就是假退了,有很多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所感,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我工作的时候,也曾发在报刊上表过一些文学作品,诸如新诗、散文诗、小
      说、散文、寓言、报告文学,但都很零星,都是偶有灵感的即兴作品。现在充裕的
      时间了,便可以系统地进行“单一”的文学样式的写作了,我要完成百篇短篇小说
      的创作,来写我生活中熟悉的朋友,以他们作为创作原型。
      
        大概用了3 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百篇工程”,并有50余篇发表在报刊上。由于
      报刊上的这些作品限制字数,所以这些作品大都在1500字左右。2007年春我着手编
      辑《草根轶事》短篇小说集,收集了近百篇发表的和未发表的小说于其中,共17万
      字,2008年初由黑龙江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这9 年的时间里,除了《草根轶事》,还完成了中篇小说集《草根说事》共
      20万字,《炊烟的诗歌》也写完了100 首农村题材的“诗集”。
      
        所有这些都给我一种感觉——我的人生价值到这个时候才得以真正的提升,无
      论别人对我的过去和现在是怎么评价的。但有一点可以得到共识,我离开岗位后的
      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也有了我个人的新形象。新形象,就是开创新的我的
      “事业”,有别于政府公务员的形象,不是政客是“文人”吧。
      
        我不是什么知名的大家,靠写作挣钱来实现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有点天方夜
      谭。但我已经迈进了城市的门槛,就得有城里人的“行头”,生活环境就得与城市
      接轨,那就需要更多的钱让自己羽化吧。
      
        2001年,经人介绍我做了一年半的社区书记,工资是每个月150 元。说是介绍,
      就是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干这样“挣钱不多管事不少”的工作,类似“鸡肋”。我所
      以做了根本没有看中那1500角钱的薪水,而是要更多的接触城市人群,体验一下基
      层群体的疾苦与诉求,目的还是落脚在写作上。
      
        2003年社区委员会改选了,我因为年龄的关系不再适合做书记主任了。但后来
      选举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没有我这样大龄人留在社区里做书记主任。不久我明白了,
      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工资“徒长”,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再就业的行业而趋之若鹜。再
      后来我更清楚了,所有的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强势背景,有的人就是区领导干部的
      家属或至亲。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大都是女性,都是夫人之类的来养尊处优。于
      是,社区成了“特区”,居民们共同的家园也就成了“贵夫人”们娱乐的大观园。
      
        我当社区书记的时候,也是我写作的最佳时期,也是我开辟经济管道工程的黄
      金时期。那时我开始了对学生的作文辅导,一干到如今。
      
        我不知道我一共教过多少名学生,但我知道考作文辅导还清了4 。6 万元的
      “饥荒”。欠女儿的给了,她先后买了两座楼房需要钱。欠儿子的人家不要,不需
      要我的钱买楼房,就“放”在我这吧,我的钱早晚也是他们的。
      
        2004年末,我卖了原来4 。6 万元的楼房,又花了16。8 万买了一处83平的两
      室两厅的楼房,都是“文字”堆积起来的的砖瓦。想想过去那个土草房,这不是创
      业吗?
      
        时到今日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尽管受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与委屈。最值得我
      慰藉的是,3 个孩子没有一个让我为之操心的。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儿子房子,都有
      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和事业,工资相对也不是很少。女儿和女婿在辽宁省林业职业技
      术学院做教师,在职读研证书到手。二儿子在证券公司任职,媳妇是市体育局所属
      的体育公园的“事业干部”,自己有了私家车,经常带我们去自驾游。大儿子在中
      科院所属的空间中心搞科研,“神舟”和“嫦娥”都有他的成果,算是微波遥感领
      域的精英了。他媳妇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总工程师,也是难得的人才了。
      
        总之,我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苦尽甜来赶上了好时代,可以我行我素做自己
      的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部回忆录写到这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人生的路是永无休止的,需要
      后人接着走下去。这部回忆录权且当作一面镜子,为他们照亮未来的向前的征程,
      我的初衷不言而喻。
      
      
                                       (全文完)
      
      
        --------
        流行小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