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早该知晓的(5)
      
          要点之九:时刻自省的四句话
      
          第一句:对待家人像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朋友像对待家人的方式。
      
          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与外面的风浪搏斗之后,我们当然希望回到避风港里放松
      休息。可以说,回到避风港后,夫妻展现的是各自最真实本色的一面。但太真实时,
      就会忘乎所以,就会全然不顾形象不顾后果。他们各自想当然地认为:反正你已经
      是我的,生米做成了熟饭,对你狠点、恶点也没关系,反正你不能轻易离开我。
      
          这种想法是导致夫妻矛盾无法调和的重要因素。有时我们会听到夫妻一方讲到
      自己配偶在家里的所作所为,外人确实无法相信,因为那个人在外面根本不是这样
      ——在朋友面前是一个样子,在配偶面前又是一个样子。另外,从这一意义上讲,
      夫妻之间的问题,外人最好少参与,因为两人关起门来的事,外人怎么知晓?
      
          第二句:夫妻双方谁也不欠谁,所以要懂得对配偶的付出表示感激。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即使是夫妻,任何一方也没有义务理所当然为对方
      无条件付出。而且,这也不是什么谁欠谁的关系。不要认为配偶对你好是理所当然
      的,是天经地义的。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基于感情而不是责任。所以,夫妻之间应充
      满着感激、再感激,珍惜、再珍惜。这种恩情远远超越男女之间的情爱。记住,当
      他或她为你做了什么事,或者送给你什么礼物表达爱意的时候,一定要向对方说声
      “谢谢”,不要以为那是理所当然。
      
          第三句:不要把对方当傻子。
      
          不要因为对方好心、善良、忍耐,误认为自己比对方聪明几分,对方好欺负,
      而凌驾于对方之上,对他颐指气使。如果对方爱你,他会尽量忍耐你,对你做出让
      步,但这种让步与耐心绝不是无休无止的。没有人会希望别人看轻自己。人也不会
      因为智慧被人耻笑,但是,耍小聪明者,会被无数人唾弃。
      
          第四句:不要拿伴侣的“短”比别人的“长”。
      
          婚姻的大忌之一就是把别人的丈夫或者妻子拿来与自己的另一半比较。最不能
      忍受的是,某人大概有99% 不如你的伴侣,但是,作为爱人的你,竟然会挑出那人
      仅有的长处来与你伴侣的短处相比较。人无完人,当你把别人拿来断章取义地比较
      之时,你是否也愿意另一半对你去做同样的事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要点之十:婚姻“旅行”
      
          有人为婚姻历程画了一幅地图,从东到西,地图上依次绘出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爱让两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无往不胜。
      
          第二阶段:进入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没有路标显示,更不知道身边的配偶在
      想什么、说什么。
      
          第三阶段:路要走下去,但是,两个人争议起来:我已经习惯这样走下去了,
      要改变的惟有你,听见了吗?如果你不改变,我们怎么能有好日子过?看看我怎么
      走的?改吧,改变你的做法,改变你的目标!你改了,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我的
      路是对的,改变的是你,你啊!
      
      
      
          第四阶段:你怎么还是那副德性,怎么还按照你的方式走呢?你呀,你呀,何
      时改变自己?改不了,算了,就这样跟着我走,走吧,也许我根本改变不了你。
      
          第五阶段:两个人终于习惯了彼此,地图上的大片地方都去了,彼此心中的路
      标越来越明确,到了心照不宣的境地,彼此变得更加宽容,更加默契,就这样,牵
      着手,吵着,唱着,笑着,哭着,就如一个人无法舞起的探戈,两个人肩并肩地走
      了下去。
      
          我非常喜欢一位老先生在儿子结婚前给他的忠告:“孩子啊,你妈妈出门前总
      要打扮一番,每次都会甜甜地对我说:老公啊,请再多等一会儿!几十年下来,就
      在多等你妈那么一会儿,我学会了做菜,学会了英文,学会了电脑,学会了做自己
      喜欢做的事情,更学会了做人。”
      
          10年前,我的丈夫迷上了高尔夫球,数年来,只要是周末,就必上球场无疑。
      每个周末,我只好在家苦苦等待着他的归来。就这么等啊等,10年下来,我不仅尽
      到了相夫教子的责任,还采访了数百人,读了数百本书,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百篇随
      笔,还出版了数本书。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