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入门读史,便一直膺服司马迁关于治史宗旨的那段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自己的资质,“究天人之际”的事大概做不了,“通古
      今之变”或可勉力一为。因此,十余年读史,我便一直带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想法,
      认为读史至少须通两个方面作为基本功:天下大势和历代兴亡。历代兴亡更替之际,
      往往群雄辈出。他们兴衰起落,或成或败,看似风云变幻,又似有迹可寻。探寻决
      定政治兴亡和军事成败的那点“踪迹”,对我构成一种持久的牵引。这也正是历史
      学不衰的魅力所在。
      
          我选择军事地理作为楔入点,是因为军事战略、军事地理与我所认为的治史基
      本功的那两个方面实有相通之处。战略运筹不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审时,一为
      度势。审时而知历史发展阶段,度势而知天下大势。对天下大势的洞察是制定正确
      的政治、军事决策的前提。当然,对古代军事地理大势的考察,也是考察历史兴衰
      大势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读史的过程中,对历代兴衰交替之际的攻取大略颇为留
      意,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兴起的种种势力所采取的战略及其与他们所处时势之间
      的关系,多所揣摩。些许心得,便是本书的一些基本想法。
      
          我确信这个课题是非常有价值的。英国地理学家霍尔迪奇曾说过,“由于对地
      理的无知而付出的代价是绝对难以计算的。”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历史展开的舞台。历史上的一幕幕兴衰成败的大剧都是
      跟这个舞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纵现历代战争,虽曰时势不同,但地理形势所蕴含
      着的攻守要点作为最基本的形势却是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作用。历史上,有多少英雄
      豪杰,因不懂天下大势,虽称雄一时,而终归于失败。
      
          这个课题在当代的更积极的意义应体现在如何巩固统一方面。洞察中国地理大
      势,通过加强国土整治,克服地理上的天然限隔,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加强整个国家的一体化进程,消弭潜在的离心因素,弭患于未萌,从而达到巩固统
      一的目的。
      
          本书的探讨主要是建立在历史考察之上的。我相信,历史学的研究旨趣和方法
      能为战略研究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麦金德的陆权理论和马汉的海权理论便都是建
      立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理论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历
      史。况且,中国传统史学历来就重视对政治兴亡和军事成败的总结。
      
          历史学给人最大的收益莫过于历史感的养成。历史感就像下围棋者的棋感,与
      其说是一种学问,不如说是一种修养。它是基于对历史这一凝重、雄浑而又巨大的
      动态过程力求作一种动态的把握而磨砺出的一种眼光。它直观、深厚而又犀利,能
      透过纷纭的表象把握历史大势,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运动中把握转瞬即逝的时机。而
      战略运筹的核心,实无出于此。
      
          不过,这里面还须有一种至深的用世情怀。有用世的情怀,有用世的抱负,视
      史事若时事,视人之事若己之事,身在宁静的书房,心系历史的风云;与古人同历
      其难,共谋其事,才能与古人斟酌成败得失,商议治乱兴衰。如此反复揣摩,沉吟
      把玩,才能达于历史之智慧,然后才可以谈谋略;含此而谈谋略,必落下乘。
      
          当然,这只是我努力的方向。本书的写作也只是在把握某种势的东西方面作一
      次尝试。现在,这本书就要出来了,我心中却不免有些惶恐。我知道,以我现在的
      学养来谈这个话题肯定是不够格的。我只有拿两点理由来鼓励自己,这也是我写此
      书的两个主要的动机:一是就算它招致全面的非议,我也将视为对三年劳动的肯定。
      因为写此书本来就是想引起这方面的专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写作本书的动因是我觉得这本应是中国古代军事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而当代对这一遗产的整理和总结似嫌不足,在这方面尚未见专门的和系统的论著面
      世。所以才撇开自身水平的顾虑,将自己未尽成熟的想法公诸同好。二是我相信前
      贤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把某个问题搞透,最好是为此写一本书。”三年来,埋首
      于卷帙浩繁的史籍之中,神游于广袤的神州大地,思越千年,神驰万里,让沉寂的
      史籍说话,让大地的意义凸显,对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的认识,比当初构想时的
      确有所深入。写作过程本身达到了我练历史学基本功的目的。
      
      
      
          本书得以完成并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琳国先生。跟随先生读书数年,
      情同家人,日受熏陶,获益良多。那些对谈移时、纵论古今的日子,亦良足追忆。
      其次要感谢北师大史学所的瞿林东先生。先生对历史学的执著、对后辈不遗余力的
      奖掖和缘自深厚的治史功底而表现出的自信对我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还要感谢解
      放军出版社的陈济康先生。当初,我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与陈先生谈我对本书的
      一些基本想法,先生当即从学术上充分肯定本书的价值,亦成为写作本书的直接契
      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教益和激励,我才敢以一种“小子何敢让焉”的勇气,在上
      研期间即开始本书的写作。
      
          饶胜文2001年7 月于军都山下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