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资崇拜”迷思(1)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东南亚国家对全球跨国公司的吸引力降低,墨西哥、
      阿根廷、巴西等新生市场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
      遇———它成为大量外资迁徙的热土。从2002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持续超
      过500 亿美元,在全球FDI 大幅降低的形势下一枝独秀,成为我国GDP 持续快速发
      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与此趋势同时增长的,是另一种力量的暗流涌动,它来自暧昧的自由港,一个
      没有税收的自由世界。那里聚集了大量来自欧美的跨国公司,还有中国的民间力量,
      后者经过自由港“镀金”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引进FDI 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伪面孔,因为造成他们不能以正身示人的原因在于内外
      资待遇的巨大差异。我国的外资导向政策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两周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对中国引进外资战略组织了一
      场精彩的讨论。据参加会议的一位学者介绍,这场讨论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层对于外
      资作用的“怀疑”。
      
          与会学者提出,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就已经得到了根本
      改变,而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大量的利润汇出的同
      时,巨额的外资很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安全隐患。即便肯定了外资在产业积聚、
      在制度变革方面的巨大促动作用,也不能否认,在内外资企业的天平上,政策的优
      惠已经成为不平等的重要砝码。
      
          谁将主导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果是外资,则“拉美化之忧”已经向我们袭来;
      如果是内资,那么,对不平等的根源就要有足够的重视。在民营经济已经和跨国公
      司短兵相接之时,后方的政策支持却是捉襟见肘,相比跨国公司背后强大的金融和
      法律体系,我国民营企业颇有小米加步枪的味道。在他们的力量已经接近全社会总
      体投资1/5 的时候,金融支持比例尚不及整体的3 %!
      
          2004年3 月6 日,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
      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北京大学教授路风共聚“21世纪北京圆桌”第5 期,深入
      透析内外资发展的宏观政策取向。
      
          FDI 中的“假洋鬼子”
      
          《21世纪》:去年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9 1 %,与GNP 
      (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两个指标在实际经济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赵晋平: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
      服务价值的总和。GNP 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
      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
      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 中。
      
      
          GDP 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长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
      部最终成果。GDP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比方说,外资企业在
      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 中。
      
          GNP 与GDP 之间的差额叫做海外净收益,就是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
      入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 为95933 
      亿元,GNP 为94346 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我国的海外净
      收益为负1587亿元。
      
          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是GNP 高于GDP ,但是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是GNP 要略小
      于GDP 。海外净收益所得中的大头是投资收益,从投资收益来讲,确实因为我们走
      出去的企业还不多,更多的是外资进入到我们国内。外资企业盈利以投资收益的形
      式汇出境外,这就会产生海外净要素所得成为负值的问题。
      
          当然,严格意义上讲,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所得利润很容易通过价格转移的方式
      转移出去,回避纳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需要
      大量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甚至进口一些成套设备,这些产品很可能是从它的母
      公司,或者是整个集团的其他子公司来进口,通过价格的方式,把它该盈利的部分
      转移出去。
      
          《21世纪》:中国这两年吸引外资形势很好,在全球FDI (外商直接投资)下
      降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向中国投资的
      主要结构是什么?
      
          赵晋平:中国这两年吸收外资的趋势,和世界整个FDI 趋势有一个很强烈的反
      差,2000年,世界FDI 达到13000 亿美元的高峰,我们则维持了一个非常低的增长。
      但是从2000年以后,世界的FDI 大幅度地下降,第一年下降了将近一半,2002年继
      续下降了大概30%左右,2003年世界的FDI 也有所下降,不过下降的幅度明显的缩
      小。而恰恰这两年,我们吸收外资是在上升的。
      
          而且,我们吸收外资主要是以绿地投资(投资建厂)为主,占了90%~95 %左
      右的水平,世界恰恰相反是并购投资占主导,高的时候是86%,低的时候也有70%
      左右。另一个特点就是,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的FDI 投资,平均
      占到60%~70 %左右。
      
      
      
          石小敏:外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比例构成,有中国的特殊原因,除了入世
      的影响,“假洋鬼子”的比重好像也不小。
      
          赵晋平:中国的外商投资,1990年代初与以前出口导向截然不同的特点就在于,
      以中国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在明显上升。目前由于国内投资环境的改
      善,外商投资更多是以独资的方式,其中可能存在中国企业迂回投资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投资来源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结论。在我国吸引外资来源上,来自维
      京群岛等地的自由港投资占的比重在急剧上升,已经占到13%~14 %,超过来自美
      国、欧盟、日本的投资。而以前来自这一块儿的投资,充其量只占第五位、第六位
      的水平,但是在2002年它占到了第二位,这也是最说不清的一块儿。
      
          自由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它往往通过零税收等非常优惠的条件吸收大量
      的跨国公司在当地注册。按照我们的分析,在那里注册的企业,可能有一部分是从
      国内出去的,然后再进入国内来投资,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外商的身份,所有制结
      构、享受的政策都不一样了,但是,对于国内而言,在税收、就业和金融服务方面,
      都是一种损失,部分国有资本也通过这种形式流失掉了。当然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通过在合适的地区进行布局增加收
      益,是一种正常行为,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其中存在的部分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