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25最后贡献
      
          有一个方式让祖父母辈减低他们对于资源的需求,当他们的贡献比起所需要小
      的时候,自己会减缓所需的空间(让自己比较没有动力),降低所需的食物(在身
      材上缩小),逐渐地将需求降至最低,当他们要停止自己变成繁衍成果的威胁时,
      就把自己完全地移走——死亡。如果他们还保留着生存的选择,不简化亦不衰老,
      就会降低繁衍成果。因此自然淘汰会预设人类首先会退化,然后死亡。
      
          这个演化的理论解释了大多数人类在老年时期所发生的大部分变化,也解释了
      在自然淘汰的预设中,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异:事实上平均来说,女性活得较久——
      通常比起男性要多了好几年。一般而言,现代的女性可以比男性多活四年,女性寿
      命和男性寿命的比例大约是67.2﹕63岁。女性的优势在欧洲是最大的,几乎比男性
      的寿命多了8 年多;东南亚最小,几乎只有多1 年。全球不等的差异也许较多是反
      映医学进展上的差异而非演化性的。所有族群都相同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年龄差
      异,这是有演化上的基础的。女性能对自己为人母或为人祖母的确认程度较高且于
      照顾孙辈上有更多的贡献,所以比起男性有较大的机会能够在她为人祖母时提高繁
      衍成果。同时,平均来说,女性比起男性而言体积较小,对于食物的竞争也较小。
      当孙辈逐渐成长,她有正面的影响是多于负面的。换句话说,在死亡成为女性最后
      能增加繁衍成果的方法之前,她可以再活久一些。因为这个解释,当时候到了,身
      体要杀掉自己的时候,那些因为基因突变缘故发生的疾病,比方说癌症及心脏疾病
      等等会变成一种工具。这时我们回到突变的假设。
      
          所以,这两个理论哪一个比较接近正确的呢——突变或自然淘汰呢?答案会是
      两者皆是!它们都不是惟一的答案。所有细胞分裂的后果很清楚地发生,但是它们
      仅仅描述有机体老化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突变的一连串过程与修复可能是
      被自然淘汰所形成的,好让人类达成老化及死亡的过程,让人类有更高的繁衍成果。
      
          突变的累积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当修补变成必要时,细胞可以修补突变与端
      粒。男性比女性死得早,因为前者有更高的突变几率,而后者有更高的修补几率。
      其实自然淘汰也不一定需要如此运作的,所以这样差异性存在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
      女性活得越久就获得越多,这才是为什么她们会有更低的突变率及较高的修补率的
      原因。如果人类有必要活两百年来提高最高的繁衍成果的话,自然淘汰绝对会这么
      做,就像它让乌龟及树木的寿命很长一样,而且自然淘汰所需要做的只是调整突变
      及修补的几率而已。
      
          不管我们接受哪一个理论——或是将两者结合,在古代与现代情况之间的差异
      仍然很明显。老年症候群若发生在以前农耕渔猎祖先中的大家庭时,可以减少空间
      与食物的获取。因此在这样的关联中,我们可以预测自然淘汰产生一种年老及死亡
      的方案以达成繁衍成果。不过在现代的环境中,由于快速的环境变迁及大家庭的消
      失,不但让祖父母辈的影响消失,也让他们在为人祖父母阶段对繁衍成果的贡献减
      少。此外,现代医疗的进步使得寿命延长,人类吸取家庭资源的时间更久,而关于
      这样的支出与获利的不平衡,自然淘汰还没有时间去修正。
      
          因此不令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现代环境中的家庭视年老的父母为负担而非资
      产。令人伤感的是,在本场景中,女人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祖父母终
      生建立的经验与资源会传给后代,由此增加后代子孙的生命及前途以提高繁衍成果,
      然而现在资源在人类老年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及舒适而消失了。很多人必定已经
      到达了开始吸取儿女后代资源的时刻,开始降低繁衍成果。
      
          关于死亡是一种增加繁衍最高成果策略的讨论,似乎是一本探讨有关为人父母
      主题的书一个很好的结尾。对某些人来说,最令人惊讶的——对其他人而言,这可
      能是可憎的——就是纵贯本书的中心思想:所有人类为人父母的行为,包含死亡,
      都是被自然淘汰所形成的,因此人类都被基因、身体的化学物质以及被许多潜意识
      的动机渴望所驱使。(仅仅有时候,这些策略会浮上理智,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
      不需要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我们只会去做)。
      
          为人父母的行为之所以被自然淘汰强迫地形成的理由是,它在人类做选择的过
      程中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影响繁衍成果。人生的每一个层面,从受孕到死亡,
      都深深影响到个人的繁衍成果,这些细节已经在许多场景中描述出来。本书中的一
      些主题已经将整个关于为人父母的经验与行为表现给连贯起来了。
      
          第一个主题是,第二代其实是人类在为人祖父母及之后阶段的跳板。自然淘汰
      不会将奖赏仅颁给生了最多孩子的人,它会等着看质与数如何。因为这种对于成功
      评量标准的延迟,伴侣的选择、家庭计划及父母亲的偏爱等等都是重要的,还有更
      多策略是比仅仅让孩子安全更重要的。孩子们如何被哺育、教育、保护——以及被
      控制——都会造成个体间繁衍成果的极大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财富与地位的累积
      是为人父母行为中自然的现象,与健康、繁衍等等同样地重要。
      
      
      
          第二个主题是冲突——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婴儿代表了战争。冲突会在每一
      个阶段挑起——受孕、怀孕、分娩、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为人父母及为人
      祖父母阶段,直到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所有家庭中的成员——父母、父母与
      后代、兄弟姐妹、祖父母与父母等等,都会互相竞争。事实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
      是如此广泛与不同,让家庭生活似乎永无安宁之日。在家庭中安稳的时光也许是有
      的,不过也是在自然淘汰的安排之下。一个家庭越能成功地合作,得到整体越大的
      资源,每个个体就越能获利。然后,由于这些资源的取得,冲突就会以手足之争与
      父母亲的偏爱等等形式浮现。结果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弥漫在家庭生活中的紧张
      气氛,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冲突与合作、爱与仇恨、和平与混乱中。
      
          接着是为人父母确认性的问题带给家庭冲突的重大影响。这样的观念对于大多
      数的女性也许是非常陌生的,女性通常无法辨认出男性父性确认的问题,不过也许
      可以从害怕在医院抱错孩子的恐惧里看出端倪。男性对于孩子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
      恐惧却是预设在心理层面的。也许有些男性永远无法在意识上接受——或不敢说出
      来,怕侮辱伴侣——但是这种关于父性确认的怀疑还是会显露出来。关于男性父性
      确认的问题会表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表现上;男性越不确定,给予的照顾与关心就
      会越少。就像许多研究中显示出来的,在其他物种来说,父性确认会潜意识地控制
      它所给予的关心。
      
          第四个主题是来自于演化给予人类情境反应的困惑,换句话来说,身体内有预
      设的程序让我们在行动之前会先检查环境。出生顺序所造成的差异就是这样的一个
      情境反应下的策略;对于孩子性教育的开放程度则是另外一个。此外,这样的策略
      看起来很像是天性——若不是天性,可能就会是环境的,因为一点也不像基因上预
      设好的。但是一旦情境反应是被预设好的假设一成立,我们就能够看清楚行为之中
      的真理。情境反应策略是造成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只是造成个体之间不同而已,
      在文化之中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提供了不同的环境,
      有着不同的机会与危险——疾病的危险——也因此引发了不同的行为表现。结果就
      是有人认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社会上为人父母行为规范的差异。事实上,自然淘汰
      是一位建筑师,而文化只不过一个宣称有自己的思想与规范的抄袭者而已。
      
          第五个主题是关于很多在祖先环境中形成的行为,到了现代完全不同的社会环
      境中还能够完全地传递过来。在为人父母时,不管是婴儿的照料、性教育、为人祖
      父母或是衰老死亡等等,要了解并有此演化传承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衣服的出现、
      惩罚性的法律制度,以及快速环境上的,包括社会上的变迁,让自然淘汰面临了从
      所未有的新情况。自然淘汰的响应总会产生,但却不总是完美的。从最小的,比方
      说哺喂母乳与父母无法安睡的夜晚,到破坏力大的,比方说谋杀孩子或是性虐待等
      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
      
          最后一个主题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家庭的消失。医学的发展让人类能够
      活得更久,却让新的社会环境更加不易让人类实践其渴望与动机——从不能完成的
      为人祖父母的渴望,到唐氏症者预设好的渴望都是。如果有时间的话,自然淘汰会
      重新对人类做最佳的设定,让我们的行为表现能够最符合现代环境。如果环境依照
      现在的速度一直在变化的话,无论如何,父母亲角色的扮演在未来又将是一个与现
      在非常不同的经验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