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无情·无奈
      
          对HIV的恐惧源于人们对HIV的无知。
      
          对AIDS患者的歧视源于人们对HIV传播途径的无知。
      
          无知与无知的叠加,便会导致人们产生有违人情有违常理甚至有违法律的行为。
      
          对HIV的恐惧和对AIDS患者的歧视并非中国的专利与特产,早在十几二
      十年前,自以为文明程度高于他国的美国,就曾流传过著名的“赖恩的故事”。
      
          赖恩·韦特是美国印第安那州一所中学7年级的学生。在一次输血过程中,他
      接受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从此,赖恩便受到了感染。
      
          赖恩的学校因为他患有艾滋病,禁止他回学校上课。在此之前,赖恩和老师和
      同学们的关系都比较融洽,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
      
          赖恩的律师尝试说服法官相信赖恩不会把艾滋病传染给他的同学。不过,他失
      败了。所以赖恩仍然不能够回学校上课。为了使赖恩跟上学业进度,他的家安装了
      一条连接到学校里的特别的电话线路,使他可以通过电话传声上课。
      
          不过,赖恩和他的母亲及他的律师并没有放弃。律师再次将赖恩的事呈上州政
      府教育部官员。这一次,他获得了胜诉。
      
          可惜,很多该区的家长对这个决定十分不满,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子女会经由
      赖恩而感染到艾滋病。他们威胁校方会将子女留在家中或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赖恩再次返回学校仅仅一天之后,他又被禁止回校,原因是代表其他家长的律
      师在法庭上获得了胜诉。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赖恩终于获得永久性回校上课的
      权利。由于他的法律诉讼和对艾滋病的斗争的传奇故事,赖恩开始出名。报章、杂
      志、电视都广泛地报道他的事迹。他的勇气也使很多团体或个人捐赠给他不少礼物
      和奖章。
      
          可是,赖恩的名声并未遏止病情的恶化。逐渐地,赖恩像其他艾滋病人一样,
      出现许多痛苦的症状。在入院接受治疗的同时,他还是争取到电视节目中亮相,呼
      吁人们正视艾滋病,并帮助艾滋病人。
      
          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赖恩而了解了艾滋病,也逐渐改变了对艾滋病人的看法。
      
          这是一段人们了解HIV,理解AIDS患者的伤心路程。
      
          美国已经走过这一段令人伤心的路程。
      
          中国正在经历这一段令人伤心的路程。
      
          当我们正在经历这一段伤心路程时,作为人类一分子,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
      该怎样给予AIDS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呢?
      
          新千年到来之时,中国一位艾滋病患者在写给另一位艾滋病患者的信中,发出
      了振聋发聩的泣血浩叹:
      
          “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我们不是可怖的魔鬼,我们是正常的人,善良有
      爱心,有爱情和事业心的需求,有要求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愿望……我们发誓绝不
      再让他人感染,让子弹在我们的胸膛里爆炸吧,不要让它再射向我亲爱的同胞……”
      
          听听这声音,难道我们的心弦不能为之振动吗?
      
          关爱是一种行为问题,更多的则是一种认识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HIV,应该怎样理解AIDS患者?
      
          首先应取得共识:我们憎恨的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
      
          不庸讳言,作为AIDS患者群体,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不道
      德的行为染上HIV的。我们今天应该给予理解的恰恰是得病的结果而不是去理解
      得病的过程。不管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也不管艾滋病患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的病,
      只要一染上病,就是病人,只要是病人,就应该得到我们一视同仁的理解和关爱。
      
          作为普通百姓,究竟该怎样理解艾滋病感染者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家潘绥铭教授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说——
      
          所谓“理解”,其实只是介于反对与支持之间的一种态度。谁主张过,因为理
      解艾滋病感染者就应该去支持甚至学习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所谓“理解”,在为数
      不多的榜样人士那里,可以表现为与艾滋病感染者亲密无间;但对于普通人来说,
      只要不歧视就足够了。
      
          潘教授还说,如果我的熟人感染了艾滋病,我应该像他得了流感那样,同样地
      帮他求医问药,而不是退避三舍,恩绝义断,更不是非要把他置于死地不可。如果
      我居住的地方发现了艾滋病人,我可能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也没有必要非要把人家
      赶走,更不应该无理取闹地要求政府消灭他们。如果我能够参与决策,那么绝不会
      再搞出“严禁艾滋病人进游泳池"那样荒唐的规定了,因为那是不会传染的。
      
          潘教授认为理解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真的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不会自
      己吓唬自己,就不会自我隔离,就没有理由把病人当作罪犯,就能够该出手时就出
      手,帮他们一把。只有这样,在这个所谓的“艾滋病时代”里,自己才能够活得舒
      心。否则,艾滋病人毫无疑问还会增加,那时,难道我会飞到月亮上去?
      
          美国曾是最早发现HIV和收治AIDS患者的国家,美国又曾是对艾滋病恐
      惧对艾滋病人歧视得最厉害的国家。好在这一页伤心的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他们是
      怎样平衡人们心态的呢?他们是怎样扭转这种局面的呢?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
      健康工作者卡维·卡什努在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时谈到:
      
          美国在1995年以前,公众对艾滋病还是很恐惧的。不过随着宣传和教育的
      增多,现在好多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不能歧视艾滋病人的法律。即使如此,有时
      也还有外科医生不愿给艾滋病人做手术的现象。
      
          公众对艾滋病的歧视是不可能期待政府的政策改变的,也不能靠医生,应该由
      从事公民健康的机构来做。要不厌其烦地对公众说,艾滋病不是一种容易传染的病,
      握手、共用厕所没有问题的。只能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卡维·卡什努还谈到一个重要点是,要把艾滋病人请到公众面前来,与其把艾
      滋病患者藏起来,还不如让他们站出来,让他们讲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讲他们被别
      人孤立的痛苦。每到世界艾滋病日,我们都会有很多HIV感染者在公众的地方演
      讲。另外,市长、政治家、商界名流都是非常好的宣传员,他们说一句话比我们一
      般的人说一百句话的效果都好,因为老百姓愿意听名人的话。
      
          美国走过一段令人伤心的历程之后进入一段令人振奋的历程。
      
          中国也是如此,在走过一段令人伤心的历程之后正进入一段令人振奋的历程。
      
          北京佑安医院是中国最早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990年至今已
      收艾滋病患者100多例,通过门诊已对近千名来诊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咨询、诊断、
      治疗、随访、生活指导、家庭病房等多方位服务。
      
          1998年11月26日,佑安医院还专门为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成立了一个
      NGO组织——“爱心家园”,除了医院医护人员精心治疗,热情关爱之外,还经
      常组织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来“爱心家园”里义务帮助病人。志愿者中,有工人、公
      司职员和医科大学的学生。“爱心家园”的医护人员除了给求治者提供优质的医疗
      和护理服务外,还经常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给AIDS患者及时提供帮助及心
      理支持。
      
          “爱心家园”近年锻炼和培养出以徐莲芝教授、福燕护士长为首的在艾滋病防
      治这一特殊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队伍,他们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
      患者治疗疾病,也用无私的爱心和服务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情感和道义上的
      帮助。面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爱心家园”的医生护士们用爱心去呵护、去挽
      救一颗颗曾受过重创的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心之歌。
      徐莲芝教授在雷电交加的夜晚为病人送去饺子,自己亲口品尝为艾滋病患者及感染
      者配制的中药,感受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副作用;福燕护士长利用休息时间替患者跑
      各种关系,并用善意的谎言赢得病人家属的安慰,并说服自己的丈夫一同去给病人
      的父母送米送面;护士小黄在病人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把他带回家中,和丈夫一起
      为他做晚饭,让女儿为他唱歌、跳舞,很多住院患者在原本素不相识的护士家中感
      受到了天伦之乐和人间真情。患者小方满心欢喜地出院回家,可是家里却抛弃了他。
      夜深了,无家可归的他踏着寒冷的积雪又回到了医院,痛不欲生地敲开了病房的大
      门,大哭着跑到自己原来的病床上,从此他把护士叫大姐,称徐主任为妈妈。
      
          在“爱心家园”里,病人体味最多的是真挚情感的相互交融。在这里,患者可
      以无所顾忌地说出“艾滋病”三个字,可以和医生护士们一起下棋、打牌,可以为
      输赢争得面红耳赤,可以把原本对父母、兄妹讲的心里话告诉大夫和护士,医护人
      员的言行早已超越了她们工作所应付出的一切……
      
          北京艾滋病患者“红丝带之家”是继“爱心家园”之后又一AIDS患者和H
      IV感染者自己的家园。
      
          “红丝带之家”于1999年1月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性传播疾病防治中心创
      立,几年来,他们为上万名艾滋病患者提供了热线服务,为3000多名性病艾滋
      病患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咨询和门诊服务。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红丝带之家”,我们翻出了一张1999年活动表来,
      “红丝带之家”的活动内容和功能功效一目了然:
      
          时间:1月6日;内容:艾滋病面面谈;参加者:病人/感染者,律师,医务
      人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主持:徐志沂医师。
      
          时间:3月3日;内容:何须谈艾滋病而色变,专家专论艾滋病;参加者:病
      人/感染者,医务人员;主持:曹韵贞教授。
      
          时间:7月5日;内容:艾滋病并非人生的终结,接纳自己与被社会接纳;参
      加者:病人/感染者家庭,关心艾滋病的人;主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傅爱民先
      生。
      
          时间:8月7日;内容:患有艾滋病也有权笑傲人生;参加者:病人/感染者
      及其家庭;主持:王炳燕律师。
      
          时间:9月1日;内容:亲情,艾滋病人的灵丹妙药;参加者:同上;主持:
      徐莲芸医师。
      
          时间:11月3日;内容:艾滋病见多识广(观看录像);参加者:同上;主
      持:伦文辉医师。
      
          时间:12月1日;内容:红丝带之家温馨日;参加者:病人/感染者及其家
      庭,医务人员;主持:同上。
      
          从上述“红丝带之家”活动安排表不难看出,在中国,社会对HIV感染者和
      AIDS患者的关爱正在起着质的变化。艾滋病人是人,他们也应该有一个“家”。
      
          湖北省的艾滋病疫情也较为严重,目前已涉及14个市、州和省直辖市。高流
      行区的部分村庄人群感染率达3.26%,其中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感染率为0
      .97%,青壮年农民感染率为4.81%,家庭内形成两代病人的占10.1%。
      对此一严峻事态,湖北省将加快“安全输血”战略实施步伐,建立全省采供血机构
      艾滋病病毒筛查系统,严厉打击地下采血和医疗单位自用血液的现象,并制定下发
      了《湖北省卫生医疗机构消毒管理规定》,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同
      时,湖北省有关部门还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九亿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内容,设
      立艾滋病防治专项资金。在各级政府领导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实施艾滋病
      预防、治疗、护理和生活救助体系的“温馨家园工程”。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在云南,在湖北,在四川,在全
      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在与艾滋病恶魔的不懈抗争中,人
      们一手抓防治工程,一手抓家园建设,积极防治,杜绝歧视,这正是我们战胜艾滋
      病恶魔的希望之所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