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及其蜕变(1)
      
          假如爱是成熟者的一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性格,那么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个生活于既定文化中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文化对一般个人的性格的影
      响程度。当我们谈到当代西方社会的爱的时候,我们是想问这个问题,即西方文明
      的社会结构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助于爱的发展。提出这一问题就意味着要
      对此做出否定的回答。任何一个客观地观察西方生活的人都不会怀疑,爱——包括
      兄弟之爱、母爱、性爱等等——都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现象,爱的位置上已被各种形
      式的假爱所替代,这些假爱事实上就是爱情的蜕变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建立在政治自由的原则上,另一方面是以市场来调节所
      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商品市场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条件;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
      力的买卖。有用的物品和人有用的精力与技巧都转换成了商品,这些商品在市场条
      件下根据无暴力无欺诈的原则进行交换。譬如说鞋,可能有用也可能有人需要;但
      是,假如市场上没有对鞋的需求,那么鞋就没有经济价值(交换价值);同样,人
      的气力和技巧亦是如此。假如现存市场上没有对人的气力与技术的需求,那么这些
      人力就没有交换价值。资本的所有者可以购买劳动力,并命令劳动力为其工作,以
      求得有利可图的资本投资。拥有劳动力的工人必须在现存的市场条件下出卖其劳动
      力,除非他想挨饿才不这么做。这种经济结构在价值序列上也有所反映。资本命令
      劳动力;通过聚敛得到的大量无生命的东西要比劳动力更有价值,要比人的才能和
      有生命的东西更有价值。
      
          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这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尽管这一社会结构至今
      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但其中有一些因素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因素赋
      予现代资本主义以新的特定的品质,并对现代人的性格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结果,我们见证了资本不断集中和积累的过程。大型企业在规模
      上继续扩大,而小企业却越来越被排挤出局。大型企业的资本所有权越来越同资本
      的管理职能分离开来。几十万的股票持有者“拥有”这个企业;一个薪俸甚高的管
      理官僚阶层管理着企业,虽然企业并不属于他们这些官僚。这些官僚对企业获取最
      大利润的兴趣,还不如他们对扩大企业规模、扩大他们自己手中权力的兴趣大。伴
      随着资本的日趋集中和强大的管理官僚阶层的形成,劳工运动也在不断发展。通过
      联合,工人不必在劳动力市场上由单个人为自己讨价还价;工人被组织联合到一个
      工会中去,这些大工会也同样为强大的官僚阶层所管理,并代表工人去同工业巨头
      直接对峙。无论在资本领域,还是在劳动力领域,无论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
      坏了,主动权都从个人那里转移到了官僚阶层。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独立性,变得
      依附于庞大的经济帝国的官僚阶层。
      
          资本集中所带来的另一个决定性特点就是劳动组织的特殊方式,这也是现代资
      本主义的特征之一。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企业导致了一种特定的劳动组织,在这
      一组织中个人丧失了其个性,而成为机器中一个可以磨损的齿轮。现代资本主义中
      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够协调合作的人;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这些
      人的口味也是标准化的,既能轻易地受外界的影响,又能被明确地预测。现代资本
      主义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不服从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执行命令,按照别人的期望做事,无摩擦地去适应这部社会
      机器;无须暴力就能指导,无须命令就可指挥,无须目标就可激励——只有一个例
      外,那就是他们要好好干活,表现活跃,发挥职能,不断前进。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现代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他已经被弄
      成了一件商品,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
      润的投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跟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其安全感奠基在跟群
      体亲密无间的基础上,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同这一群人毫无区别。尽管每个人都
      尽力同别人亲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危机感、恐惧感和负罪感。这种感
      觉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而造成的。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安慰剂,
      帮助人们有意识地忽略这种孤独。首先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机械性工作,
      这种程式化的工作帮助他们不再意识到他们最为根本的人类需要,人对超越和统一
      的渴望。但是,因为单单靠这种工作的程式化还不能达到效果,所以人就通过程式
      化的娱乐,通过被动地消费娱乐业所提供的声色来克服这种无意识的绝望;还有一
      种就是通过不断地购买新商品,再把这些商品拿出去跟人家交换这种无聊的行为去
      克服绝望。事实上,现代人很像赫胥黎在他的《美妙的新世界》(Brave  N
      ew  World)一书中描绘的那幅图画:锦衣玉食,穷奢极欲,但就是没有自
      我,与其他同胞也只有肤浅的接触。其口号正如赫胥黎所简要描述的那样,是“个
      人要是有所感觉,社会就会骚乱”,或者是“你今天能享受的快活绝不要推迟到明
      天去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又或者如最高准则所说的“现今人人都很幸福”。
      今天,人的幸福就在于“玩得开心”。玩得开心就在于消费的满足,在于“得到”
      商品、影像、食品、饮料、香烟、人、演说、书籍、电影——所有那些被消费和吞
      噬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合我们胃口的大苹果、大酒瓶、大乳房;而我们则是
      吃奶的婴儿,永远期待着,却又失望着。我们的性格是跟交换与接受、交易与消费
      等市场行为相适应的。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
      的对象。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机器人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
      交换一整套人格品质,想做一笔公平的买卖。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爱尤其是婚
      姻最有意义的表现是“团队”的思想。在许多谈及幸福婚姻的文章中,一对能够无
      摩擦地互相配合的团队被奉为理想形式。这一宣传同社会要求雇员应协调发挥职能
      的标准并无不同。这个雇员必须“合理地独立”,能够合作,宽容大度,同时又要
      具有进取心,敢作敢为。因此,婚姻顾问告诉我们说,丈夫应该理解他的“妻子”,
      并乐于帮助妻子。他应该善意地赞赏她妻子的新装束,也要称赞她做的饭菜。反过
      来,每当丈夫疲劳不堪、怨气十足地回到家的时候,妻子则应该细心地倾听丈夫抱
      怨工作上的麻烦事;要是丈夫忘记了她的生日,妻子不应生气,而应该通情达理,
      理解丈夫。两个终其一生都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像涂了油一样润滑,但他们之间绝
      不会达到“心与心的关系”。他们总是彬彬有礼,互相迎合,皆大欢喜。
      
          这样的爱和婚姻的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寻找一个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
      感的侵袭的避风港。最后,一个人在“爱”中找到了一个抵御孤独的港湾。找到了
      一种两人联合对外的同盟,这种二人自我主义被误认为是爱和亲密。
      
          强调搭伴精神,强调相互宽容等等类似的东西,也是最近才发展出来的一种观
      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那段时间里,出现了一种关于爱的新观念。就是说,夫
      妻间的性满足是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特别是幸福婚姻的基础。人们认为造成许多
      不幸婚姻的根源在于夫妇双方在性生活上没能正确地“配合”;铸成这种错误的原
      因在于对正确性行为的无知,在于一方或双方都没能很好地掌握性技巧。为了“矫
      正”这种失误,帮助那些不能彼此相爱的不幸的夫妇,许多书里都给出了关于正确
      性行为的建议与指导;并且或暗或明地保证,只要性关系和谐了,幸福与爱情就会
      随之而来。隐含的思想就是:爱是性快乐之子,如果男女双方学会在性生活上满足
      对方,他俩就会彼此相爱。这一观点正好符合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幻想,即使用正确
      的技术不仅能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而且同样能够解决人的问题。人们没有看到,
      事实正好与此相反。
      
          爱并不是充足的性满足的结果,而性欢乐——甚至掌握所谓的性技巧——正是
      爱的结果。如果除了日常观察之外非得要用别的什么来证实这一观点,那么在精神
      分析治疗中正可以找到丰富的材料。对最经常出现的性问题的研究——妇女的性冷
      淡、男子的各种或轻或重的精神性阳痿——表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缺乏
      性技巧,而在于各种各样的抑制因素。这些抑制因素使他们不可能去爱。对异性的
      恐惧、对异性的憎恨是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这些困难使他们不能完全放开自
      己,不能自发地行动,使他们无法在直接而又亲近的肉体接触中相信他的性伙伴。
      如果一个有性障碍的人能从他的恐惧和憎恨中摆脱出来,他就会获得爱的能力,他
      的(或她的)性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不能从中摆脱出来,有再多的性技巧也是于
      事无补。
      
          尽管精神分析治疗的数据已经证明正确掌握性技巧就能产生性欢乐和爱的观点
      是错误的,但是这一思想的前提——认为爱是男女双方性满足的伴生物——却是大
      大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对弗洛伊德来说,爱基本上就是一种性现象。
      “人们通过经验发现性(生殖器的)爱能给人以最大的满足,因而性爱事实上成为
      他一切幸福的原型;那么人们就会被激励着去沿着性关系的方向寻求幸福,去把性
      爱作为他生活的中心点。”兄弟之爱的体验在弗洛伊德眼里也是性欲的结果,但这
      是一种性本能被转化成了带有“被抑制目标”的性欲。“这种带有‘被抑制目标’
      的爱从其渊源来看也是一种充满肉欲的爱,一直平静地呆在人的潜意识里”。至于
      融合感,合一感(“海洋般无限的感觉”)——这种融合感构成神秘主义体验的本
      质是同他人或同胞紧密结合的根源——则被弗洛伊德称为是一种病态现象,被解释
      为衰退到一个人早期“无限自恋”的状态。
      
          这仅仅是在弗洛伊德认为爱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现象的观点又进了一步而已。
      对他来说,非理性的爱与作为成熟人格的表现的爱之间的区别根本就不存在。在他
      一篇论述移情的爱的论文中,弗洛伊德指出,移情的爱从本质上说同爱的“正常”
      现象并没什么区别。坠入情网总是濒临不正常(变态),伴随着对现实的盲目和强
      制,同时也是从童年所爱对象的转移。作为理性现象的爱,作为成熟最高成就的爱,
      不是弗洛伊德认为值得研究的对象,因为他从未认为这种爱现实存在过。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