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50年欠账何其多
      
          发展50年,欠账何其多我过去看一些欧洲,特别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
      影片,常常看到一些下水道的镜头:如同我们现在的铁路隧道般高大结实,流淌的
      城市污水可以行船。如《基度山伯爵》、《雾都孤儿》等等,都有大量这样的镜头。
      这些欧洲经典电影使我有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最基本概念:不仅要有高的楼,有
      宽的路,还得有豪华的下水道。后来采访中有专家告诉说:欧洲中世纪后崛起的城
      市群,建“市”时先修好下水道,然后再在上面建各式各样的房子。考古发现,古
      希腊人聚居的城市,住房里不仅有分开的浴池,还有垒砌非常工整的下水道。然而,
      中国并没有欧洲经典式的“城市”。
      
          尽管我们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集”与“市”的概念,不过一直没有能够发展成
      为现代意义的城市。直到上世纪初,有了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城市雏形,但
      国无宁日,城市只会是千疮百孔,无“发展”条件可言。建国后,我们长期凭热情
      建设想象中的社会主义。在“多、快、好、省”号召之下,城市在发展,工业在发
      展,又有几人关注污水、关注下水道?我们这次在蚌埠采访时,湖光潋滟的公园一
      侧,就是哗哗流淌的粪便河。1991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总排放量达350多亿吨,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300亿元。
      位于北京东郊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是北京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家,自20世纪60年
      代建成投入使用后,几十年过去了,工厂还是原来的规模,日处理污水能力不足1
      0万吨。但当时北京日排放污水量达200多万吨,绝大部分污水因没有条件处理,
      直接排向河湖。“八五”末,有报道提出,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物处理,是我国
      城市“瓶颈中的瓶颈”:数据显示,“八五”末期,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极低,近
      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年排放量在300亿立方米以上;
      城市垃圾的处理率也很低,不到50%,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不足10%,每年有
      12744万吨未经处理的垃圾,堆放在城市周围,产生大量废气、废液,污染环
      境和水资源。实际上,到1997年,建设部做了一个统计,全国有不同规模、不
      同等级的城市废水处理厂307座,日处理能力为1292万立方米,城市废水集
      中处理率仅为13. 4%。同年,欧、美各国废水处理率为80%-90%。淮河
      流域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尤其多。1995年2月20日到22日,由建设部主持
      的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规划会在郑州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制订到200
      0年将淮河变清的具体措施。沿淮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建设部门负责人
      和建设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建设部门是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的主持单位。
      
          据了解,到1994年底,全流域污水处理总规模不足10万吨/日。这次会
      议上透出的信息是:从1994年下半年起,沿淮各省都加快治理步伐,编制了城
      市污水处理初步规划。据豫皖苏鲁四省的初步规划,为使城市污水达标排放,沿淮
      城市计划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93座,日处理污水453万吨,总投资55. 69
      亿元。(《让淮河在2000年变清  豫皖苏鲁四省共商治淮大计》1995年新
      华社郑州2月22日电  中国建设报记者远航、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实际发展状况
      是,到1998年底,全流域上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仅徐州和枣庄两城市有。黄河
      岸边的郑州,部分算作是淮河流域的城市,而且是最大的城市,是中原地区的政治、
      文化、交通中心。郑州历史上居然没有污水处理厂,日产生生活污水200多万吨,
      通过众多支流,直入淮河。后建成一座日处理污水40万吨处理厂,实际处理量要
      小于设计数。直到今天,郑州仍只有这个污水处理厂在运行,200多万吨污水中
      只有零头经过处理排放。1996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复了我国第一个流域性
      水污染防治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按此,到20
      00年底前淮河流域要建成5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每天3
      52万吨。实际上到2000年底,建成只有郑州、徐州等9座。淮河流域大规模
      污染治理开始后,沿淮各省在文件、法规上对生活污染处理设施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省要求明星镇以上的城镇均必须有生活污染处理设施。
      而且,污水处理厂不建,其他建设项目不批。据说,漯河因为污水处理厂没有建起
      来,一条高速公路项目省里就不给立项。其他省份同样有要求,“限期全部处理达
      标排放”,这几乎是全流域的一致口号。“十五”淮河污染治理计划由于国务院批
      复稍晚,情况更差。我们这次淮河采访前,通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从国
      家环保总局拿到一份生活污染设施建设情况采访提纲。有关语句,摘录如下: 
      
          “十五”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截止2003年底,《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488个治污项目中,( 建成) 135项,占
      总数的27. 7%;122项在建,占25. 5%;231项未动工,占47. 3
      %。截污导流、城市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流域治理及生态示范工程进展较
      慢,未动工率分别是:93. 3%、71. 4% 、56. 5%和51. 7%。各省
      已完成项目比例分别为:山东35. 1%、江苏28. 8%、河南27%和安徽7
      .2%。治污工程难以在2005年前发挥效益,淮河流域“十五”计划2003年
      才得到国务院批复,因此治污工程大多在2003年开始启动。目前距2005年
      只有两年时间,还有近一半工程未动工,其中安徽省未动工率高达60. 2% ,投
      资完成率只有30%,预计一半左右的工程只能在“十五”期间发挥效益……县、
      镇污水处理厂几乎未动工,其中安徽省86. 2% 的污水处理厂尚未动工。
      
      
      
          全国人大2004年6月4日通过的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关于检查淮河流域豫
      皖苏鲁四省《水污染防治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水污染防治法》中规
      定“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处理”、“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
      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沿淮四省虽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但纳入“十五”计划
      的161座污水处理厂尚有91座污水处理厂未动工,安徽省的开工率尚不到10
      %。不少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没有同步全面完成、运营机制尚
      未建立等原因,处于间歇运行状态,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此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
      相对滞后,“十五”计划中的14座处理场有10座还没有动工,很多地方还没有
      开始征收垃圾处理费,开始征收的地区收缴率也比较低。
      
          城市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九五”如此,“十五”又如此!以前没有动作,
      或许不知道动作,动而如此滞缓,与城市化迅猛发展呈背道而驰之势。这笔巨大的
      欠账将越积越多,后来者仅偿还“利息”,都将无能为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