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淮河源头
      
          淮河历史上与长江、黄河并称“四渎”。但与大江大河相比,淮河全长仅10
      00公里,发源地也在中原地带,相对简单得多。探寻长江或黄河的发源地,没有
      几个记者能够做好,敢想的也不会多。要对淮河感兴趣,探寻淮河源头,就不那么
      困难了。淮河源头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桐柏县。从蚌埠驱车,有一东西向高速公路,
      过安徽阜阳、界首,河南周口等,与京珠高速呈“十”字交叉。转而沿京珠高速路
      南向行驶,由信阳市出口下,西向沿312国道继续向西70公里,就到了桐柏县
      淮河发源地的叉口,路标醒目。左转入山,仅有一条水泥道路,直行即可。约3公
      里处,有一停车场,背山之阳有一相当规模的宾馆,名曰“度假村”。对面一小溪,
      来自远处群山,不用介绍,那肯定是“乳淮河”了。我们的淮河探源,就从这里开
      始。2.造景误河淮河“源头”史书都说是在桐柏山,在山上什么地方,各有不同。
      清代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找到今“淮井”处,书“淮源”二字。现在桐柏县
      很多地方用“淮源”二字,都是仿这位高知县的笔迹;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亲
      自探访淮河源头,到达主峰一叫“淮池”处,认为其是淮河源头;还有人说,淮河
      源头在桐柏山主峰北面的大复山上,也有说在太白山顶北侧的牌坊洞东的峡谷。桐
      柏山管理部门给了我们一份报纸,题头《桐柏山》。头版文章《桐柏揽胜淮渎溯源
      》上写道:“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深不过5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
      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其实,我觉得桐柏山的哪
      一条小溪是“淮源”并不重要。桐柏群峰的阴面,众多沟壑才是淮河共同的母亲。
      至于非得列出哪一条,是专家们的事情。不过,《桐柏山》报的说法不足信,它是
      从促进旅游角度确定“淮源”,有误导之嫌。
      
          淮河源头地区早就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了。以淮河之显赫,中原文化底蕴之深
      厚,加上桐柏山作衬托,猜想也许会搞得有声有色。结果出乎意料:不仅低劣的造
      景手法让人哭笑不得,而且投入1亿多元的环山公路,人为地斩断了淮河的“龙脉”。
      车进风景区,先到山门购票处,就见一高大石质牌坊,匾额雕刻三个行书大字:
      “水帘(繁体)洞”,红漆重描,标题为“苏轼”书写。我练习过一段时间苏东坡
      的字,写得不好,但认得出来。苏体洒脱不失厚重,而匾额上的三个字拙劣细瘦,
      故作龙飞凤舞状。一定出于某个刚摆脱文盲的工匠之手。倒是落款“苏轼”两字,
      可能仿字帖上刻出,有点苏体的味道。山瀑后有石罅,可起很多文雅的名称。称作
      “水帘洞”,虽有通俗小说《西游记》而闻名百姓,毕竟太俗。桐柏山的导游小册
      上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在相邻的新野县任县令,以此处为地理原
      型,创作《西游记》,所以此处名胜多以《西游记》中的地名命名。我感觉,这至
      多只是“附会通俗”。守门人态度认真,对陪同的信阳市环保局领导坚持要求买门
      票,而对有记者证的我们却笑脸相迎。我忍不住指着牌匾上的“水帘洞”三字提醒
      看守的一个中年人:苏东坡虽为古人,笔迹遗存颇多。造与“淮源”相称的景物,
      还得假戏真做,让人看得过去才行。景点入门后停车场的收费也有特色。有两个老
      尼姑,身着灰色长袍,还拿一个小的录放机,一遍遍播放用标准普通话唱的佛歌,
      来回只一句词:释迦牟尼。两老人家能说会道,一再劝我们先看附近的水帘洞,然
      后再到边上的饭店吃饭后进山。听说我们是公干而非旅游,又连忙表示,早知道就
      不收停车费了。从见潺潺淮水之后,我们驱车盘山而行,偶有宽绰处,即见石碑一
      块,上书一景点名,大多是“猴子望月”类牵强附会之作。未及细数,总共可能有
      10多处。文字上都不见品味。从书法上看,也就是可以认出的汉字而已。桐柏山
      并不高,主峰太白峰海拔1140米。所处温湿地带,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
      这两日普降小雨,山上还见到少量积雪。但山阴较为陡峭,扩建的水泥盘山公路路
      面较宽,仍让人时而心惊。公路盘山20多公里,路上造景虽多,却看不到像样的
      林木,杂生的大多是1米多高的灌木,零落的松木不成气候。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
      作时,我采访过有关水土保持的问题。留意公路上下,原本植被不好的山体,因修
      公路松动的土石,随雨水而下,形成一股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这是典型的水土流
      失恶性循环起始阶段。“更为严重的是,拦腰一圈修建的旅游公路,斩断了山体的
      水系统,使路下植被失去了供给的水分,无法存活”。随行的韩国新科长指着大片
      大片白色山岩说:“过去这些地方都是通过毛细管漫水气的,就所谓‘山有多高,
      水有多高’。现在失去水气,变成了白色”。韩科长读的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专业,
      1984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信阳市的环保部门上班。在太白峰下,桐柏县的环保
      局副局长带人前来接应我们。来人介绍,拾石阶而上,步行约500米,可见太白
      峰上有一井,号称是真正的“淮源”。井边还有寺庙一座,可供游人敬香祈福。这
      大概是“淮井”为源的说法。几位摆摊卖敬奉香火的农妇一再鼓动我们上山看看。
      我看看石阶两旁高不及腰的灌木,坚决推辞。料想也不过是早些时候人造的石井而
      已。2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走完,又回到山下,到了县城的西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