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看新汴河(2)
      
          在淮河流域的半个世纪治水历程中,还有另一个战场,它遍布在每个村庄,每
      块田地:治理地下水。如果把治淮50多年时间分割成两半,前半部分主要在治地
      下水多了,而后半部分则在治理地下水少了。
      
          新华社树立起来的党的干部典型焦裕禄,是前半段的代表。
      
          毛泽东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时,淮河流域洪、涝为患。所建工程、采取
      措施,全部是要拦水、排水。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地势平坦,排涝困难,流域内平
      原及低洼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而这样的土地,在淮河流域占近八成。于是,在兴
      建大的流域性水利工程时,当地干部带领农民采用挖深沟沥水,修建排水毛细渠,
      通过深翻土等办法,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盐碱化危害。现在在淮河平原上采访还可
      以看到,公路两侧千篇一律是宽而深的沟,有的尽管已干涸,但宽大而深长的排涝
      沟仍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遐想。
      
          后半部分则是与缺水斗争。同样是这片土地,因人口增长,工业经济发展,用
      水量大增。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削弱。到上世纪70年代末,淮河平原普遍缺
      水。与以前号召农民挖沟排涝不同,这次政府扶持农民打机井,使用地下水。按教
      科书上的说法,淮河流域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而且流域农民深受地下水位过高之苦。
      到20世纪末,共打各类机井132万多眼。全流域城乡年耗水量的30%以上,
      依靠抽取地下水。
      
          新世纪又来临了,供养淮河人民20多年的地下水,日见枯竭。浅层地下水位
      普遍下降到30-40米以下,地下漏斗连成一片,达数千平方公里。
      
          再往后,淮河人民治什么水?
      
          半个多世纪的治淮,虽然仍未“人定胜天”,还在发生像1991年、199
      8年和2003年那样的大水。但是,如同现代社会时尚的变性、整容,“人造淮
      河”已使原有水系按人们的意愿形成全新的局面。在淮河平原上任一点行车超过3
      0分钟,都可见影响水系的大型工程。如果把淮河流域人民治淮动用的土石方统计
      起来,其工程量绝非千百条长城可比。
      
          2000年10月14日,是新中国治淮50周年纪念日,水利部和淮河水利
      委员会在淮河水利委员会所在地安徽省蚌埠市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中央主要新闻
      单位的记者都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人民日报》记者根据水利部和有关部门提供
      的材料,这样总结了治淮50年的成就:
      
      
      
          “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沿淮人民的不懈努力,淮河治
      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0年总投入923亿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660
      亿元,相当于80年代中期全国的财力。全流域兴建水库5700多座,开挖大型
      人工河道2164公里,加固大堤5万多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两岸生产条件,淮河
      流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20亿公斤上升到1
      999年的876亿公斤,占全国粮食产量近1/ 5。人均占有粮食531公斤,
      提前并超额实现了到本世纪末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指标。近10年,每年向
      国家提供商品粮150亿-200亿公斤,约占全国商品粮的1/ 4,商品棉约占
      全国的1/ 5。”
      
          “淮河的安澜也是两岸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50年来,淮河儿女在党中央和
      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5
      0年间,尽管淮河流域发生了10余次较大洪水,但洪水造成的灾害却比50年前
      相应的洪水灾害要轻得多。”(《人民日报》蚌埠2000年10月14日电  记
      者王慧敏、高云才报道) 
      
          根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权威统计,到2002年,全流域建成水库56
      74座,总库容27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166座;堤防
      5万多公里,主要堤防1. 1万公里;兴建水闸5427座,其中大、中型水闸6
      00多座,多数为节制闸;机电排灌站6. 048万处,总装机319. 8万千瓦
      ;灌区面积达894. 6万公顷,耕地灌溉率超过70%;机、电井132. 25
      万眼(上两项为2000年数字)。另有引黄、塘坝及河湖灌区工程,等等。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