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的号召与50年治淮
      
          毛泽东是精通中国历史与国情的领袖,淮河流域对新中国的稳定、繁荣起着什
      么样的作用,他心中自有分寸。毛泽东曾在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并于195
      1年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我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长江流域,可小时候所知道的建设中的英雄人物几
      乎都是治理淮河的人,如焦裕禄、孙邦昌、郭洪杰,等等。虽然淮河仍未安澜,但
      约1. 7亿淮河流域人口能够丰衣足食,是半个世纪持续大规模治理的结果。尽管
      到了上世纪末,水体污染已成淮河最大忧患,但我们“暗访淮河”全线,了解到的
      大型在建工程仍是以截洪、防汛为主要功用的水利工程。
      
          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1948年底甚至更早即获解放,但当时“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乃是全党、全军和解放区人民的工作重心。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即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个月,从6月26日到7月25日,年久失
      修的中、上游堤防多处溃决,地势低洼的中游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当时的皖北行署
      给上级的报告称:“当洪水猛扑之际,灾民未及逃避,哭声喊声不停,少壮者攀登
      大树,老弱者攀登小树,有的爬上房屋,有的将小孩吊在树上,有的因屋塌树倒被
      淹死压死,甚至有个别灾民在树上被毒蛇咬死。”
      
          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人口1339万人。重读当年皖北行署的
      灾情报告颇有感触:除了新华社的内参,记者近10年看到各种灾情报告难以计算。
      但如此真实而生动,言而由衷的报告,从未见过。身居庙堂之上、情不为民所系者,
      不可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报告。
      
          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看到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关于淮河流域灾情的报
      告,当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
      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1950年8月5日,毛泽东在一份有关淮河治水的电报上批示:“请令水利
      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必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
      开始动工。”这是毛泽东对淮河的第二次批示。
      
          1950年8月31日,毛泽东批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
      三省党委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这是毛泽东对淮河的第
      三次批示。从内容看,可能是在审阅水利部“导淮计划”时所作的指示。
      
          1950年9月21日,毛泽东最后一次有关淮河的批示:“现已九月底,治
      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周恩来亲自部署召开政务院第一次治淮会议后,于1950年10月4日正式
      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
      
          新中国内外交困,百废待举。毛泽东两个月中4次就淮河治理进行批示,批示
      之细微,安排之急迫,可见其关切程度。
      
          1951年,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我在新华社安徽分社的业务会上通报“暗访淮河”有关情况时,分社社长、老
      农村记者沈祖润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曾采访一位治淮领导、专家,这位
      专家谈及毛泽东题词的背景:毛主席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淮河发水、农民受灾的照片,
      照片上洪水滔滔,一片汪洋。一位衣不蔽体的姑娘,为求生爬到一棵小树上。小树
      快要被洪水冲倒,而脚下还有一条贪婪的毒蛇正往树上爬。望着脚下洪水和毒蛇的
      小姑娘,一脸面对死亡的恐惧。照片给毛泽东很大冲击,于是提笔题词。后来,淮
      河水利委员会在写作治淮历史时,想找到这幅照片,费劲很多,没有找到。
      
          我以为,这也许有人记忆错误,把1950年皖北行署的《灾情报告》和事后
      毛泽东题词连了起来,多少年后就成悬案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