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之,由民国初年到一九三七年的阶段,所谓西学东渐的主流,大概来说,还都在德、日派留学的学人,及德、日派的旧军阀和新军阀的主导阶段。到了八年抗日战争将要结束的时期,才转向于英、美派留学的学人所输入的西方文化的学术思想。尤其以哲学思想,影响政治思想方面的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恩格斯等等学说,以及我们在前面,对照中西年代所列十六世纪以来的西方重点名著,乃至经济、政治等书籍,才比较流行。至于苏联学派输入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意识的大量学术,都是一九三七年以后的事。其他由法国留学派的影响,都是社会政治革命的实行者,不在本题讨论的范围。 我现在对你们重新提出中国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学》,对照历代历史的现实演变来讲,是要大家明白,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是仁义博厚,恪守宽容忍让,希望天下人类,真能达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没有侵占其他国家的利益,更没有压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时也没有自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们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负重的文化根基,也绝不甘愿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压迫,虽然在极度的艰苦危难中,也必然自强奋发,终于做到以德化人,以礼让相安为志。 总之,这次讲述《大学》一书,引论比较庞杂,其中的原因,主要的是以三千年的中国文化来印证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内圣(明)和外王(用)之道,也就是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道。它是做人之学的重要纲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如何齐家之道;至于治国、平大下不过是圣人的余事,内圣(明)的发挥而已。我希望通过这次原本《大学》的讲述,还它本来的面目,也希望中国人了解本国的文化精神,开拓未来要走的道路,并正告一些存有成见、偏见,或居心叵测的外国人士,能够知道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我们的民族性。如果能够有助于这个地球上各国家、各民族的互相了解,减少误解,而互相交流融会,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繁荣,这正是这次讲述原本《大学》,也是我数十年来所祷祝的心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