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第一人称叙事法的妙用

作者:王有亮




  
  三、《理发》中“你”的用意何在?
  
  小说的题目叫“理发”,“理发”这一行为,既与理发师有关,又与理发的主顾——“你”有关。为此,这篇小说,就很自然地将那个刚到这个小镇不久的“你”引入了小说。可以说,“你”的引入,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
  那么,拉德纳引入这个“你”的意义何在呢?从表面上看,这个前来理发的“你”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好似没有什么特殊作用。
  其实不然。在小说文本中,那个坐在理发椅上的主顾“你”,虽然一言不发,好像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听众而已。他既没有表示出对那个喜欢恶作剧怪物——吉姆的态度,也没有对理发师的讲述做出什么评价。但正是在其一言不发中,他与叙述者理发师“我”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显然,这个“你”因为没有对吉姆和理发师进行质疑和不满,仅仅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听众,反而在无形中鼓励了那个喋喋不休的理发师的津津乐道。毫无疑问,这个新来到小镇的“你”,也是个与理发师一丘之貉之徒,没有同情心,没有是非观念,他也许很快会加入到那伙合谋作恶者的行列,成为小镇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
  也正是这个“你”,才使得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仿佛按照小说提供的想象,“来到那个小镇”,“坐在那张椅子上”,进入了那个饶舌的理发师所讲述的故事之中。原来这个“你”,就是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
  读完小说,扪心自问,我们这些读者(不管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层次)不就是那个“你”吗?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不都有“缺乏同情心、不辨是非、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一面吗?而这,不就是我们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吗?
  由于被“你”这一第二人称所泛化,不仅引发了我们每一个读者身临其境的想象,也促使着我们对自己身上同样存在的劣根性进行反思和带来警觉。从而,使我们每一个读者,把文学阅读与人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走向人性的成熟和完善。这,也许是拉德纳的深刻用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理发》的成功正在于其对第一人称叙事法的妙用。
  “问题式”的文本分析,没有统一的方法。其具体操作有赖于文学文本的特性。不同的文学文本,因其艺术特性不同,固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分析策略。
  文学文本尤其是经典的文学文本,毕竟是一种有着很强技术性和人文性的语言文化实体。因而,文本分析必须有分析主体人生体验、艺术体验和理论体验的积极参与,必须将种种理论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话语(而不是对某些新方法的简单套用,使文学文本成为论者理论方法有效性的材料)。“问题式”的文本分析方法,会使得文本分析的过程,既是体验性的,又贯穿了一定的方法,从而颇具可操作性。
  如何走向“问题式”的文本分析呢?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和沃伦、中国学者孙绍振和藏策等的批评实践,诸如还原法、比较法,分析矛盾和差异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启发。
  “问题式”文本分析方法,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王有亮,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形式美学研究。
  
  ①②③ [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版》(第3版),冯亦代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05页,第205页,第215页。
  ④ 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