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情醉梦中来 情碎梦中去

作者:杨 丽




  
  三、入世之学与脱俗理想
  
  杜丽娘和朱丽叶在表达爱情以及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上折射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当时的创作思想和世事情怀,只有深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发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汤显祖的《牡丹亭》虽写“至情之情”,却在其深层含义上渗透了他对世俗的热切关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缓慢地萌发出了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素,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开始在社会上发生相当的影响。传统的程朱理学,已难以像原来那样起到维系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有效作用。于是,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绝对权威的思潮,并进而对程朱理学以理制情的理论发出了某种抗议和批判。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王阳明学派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强调个人意识、主题思想的觉醒。汤显祖从13岁开始,就随阳明学的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本身的道德规矩,影响了他后来的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汤显祖青年时期就声名鹊起,14岁入县学,21岁中举,是令人瞩目的青年才俊。他的人生规划与成长过程,和传统世家或富家的子弟差不多,读圣贤书,科举入仕,光宗耀祖。由于不愿迎合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所以数次落第,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汤显祖在张家遭殃之时,即1583年阴历三月,才中了进士。但是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此后他几度宦海沉浮,在1598年春,不待上级批准,上了辞呈,甘冒“擅离职守”的风险,效法陶渊明,回到了老家的临川,在城里构筑了玉茗堂。就在这一年,汤显祖49岁,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有人曾评论说汤显祖一生所坚守的人格尊严,抵拒浊世污染的“掩门自贞”,捍卫真理、不畏强权行动,以及挂冠归田,都与杜丽娘的“情之至”一脉相通。那么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就是挂冠归田吗?他从小受的教育是“读圣贤书,科举入仕,光宗耀祖”。后来追随阳明学的泰州学派大师学习,但是“心血虽然强调个人意识、主题精神的觉醒,但同时也内涵着一种热切的世俗关怀,这点在王门后学泰州学派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晚清文人走近心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实罗汝芳本人就顽强地坚持儒家传统的社会理想,汤显祖一生也留下了一些探讨儒家圣贤之“道”的文字;所以尽管我们看到在梦中的杜丽娘无拘无束、激情恣意地展露爱情,但梦醒来、还魂后现实中的杜丽娘依然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最后的大团圆也是在皇帝这个代表着伦理、秩序、尊卑等级的至高代表的调停之下得以实现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汤显祖的观点:“个人情感的发抒其最终目的是维护良善的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内心我们感受到挂冠归田、外表“脱俗”的汤显祖依然怀有一颗对世事民生、道德人伦极为关切的“入世”之心。
  莎士比亚身历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詹姆士一世(1603——1625)两朝。这是一个民族扩张、商业繁荣和宗教大论战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带来了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戏剧则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在思想领域,莎士比亚的出现标志着文艺复兴的高潮。文艺复兴期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即人文主义。在赞扬人性美好、突出个人意识觉醒和反对禁欲主义等方面人文主义思想和当时汤显祖所尊崇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有共同之处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时间是1596年,当时的英国国运昌盛、安定,莎士比亚当时有桑普顿伯爵作为其保护人,事业顺畅。他创作了几部戏剧,包括:《错误的戏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等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之后,他又创作了著名的戏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等,所以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但是它属于莎氏浪漫的喜剧时代的作品。朱丽叶作为悲剧主人公虽几百年来让观众为之扼腕叹息,但她和莎士比亚后期的女性形象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美丽、天真、温顺,但是却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最后被逼疯;《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善良、忠诚,最后却成了奸佞小人伊阿古的牺牲品;这些悲剧中的女性都不能挽救自己的命运。但是朱丽叶的死却是主动的,是她勇敢追求自我幸福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她更类同于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的女性形象:《仲夏夜之梦》中胆识非凡、坚定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压迫、对爱情忠贞不一的赫米娅,《威尼斯商人》中聪明机智、不畏挫折的鲍西娅;这些早期的喜剧到处弥漫着莎士比亚乐观的人文主义精神,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朱丽叶虽然追随罗密欧死去,但她的身上具有和其他喜剧中女性相同的追求和特质,而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后两个有世仇家族的和解更是当时莎士比亚脱俗理想的体现,他用含泪的微笑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充满乌托邦理想的脱俗世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处于同时代的两个作家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的异同。相同的是,当时的晚明和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出现了相似的文学思潮,无论称为“心学”也好,叫做“人文主义”也罢,其根本内涵都是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崇尚个人意识、张扬个性自由。不同的是,《牡丹亭》的创作是在汤显祖经历了宦海沉浮,人间沧桑、挂冠归田之后,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却是在莎士比亚早期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时。但是我们看到归田之后的汤显祖并没有放弃入世治世的思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最后结合依然是维护当时封建秩序的体现。而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表现的人文主义脱俗理想却很快破灭,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他引向了历史剧和悲剧的创作,开始了他关注社会秩序,沉思社会道德的忧患之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杨 丽,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 蒋承勇著.《西方文学“人”的母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沛著.《哈姆雷特的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程芸著.《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杨青芝编著.《莎士比亚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 于丹著.《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北京:中华书局,200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