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爱的凌迟与救赎

作者:沈婉蓉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现实中真正的男性是缺失的。他们要么在身体上残缺不全,要么在精神人格上畸形扭曲。许峰仪生命中的女人逐个被疏离,而他自己也与真实的自我疏离。现存空间里找不到立足之地,最后的回避也是他精神人格卑微所在。男女之间的复杂的情爱,仿佛一场早已经被预定的规则游戏,其中的每个人都应遵守这种规则,否则便要受到惩罚。《心经》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以违背客观常理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都要受惩罚。这也是现代的普通特征之一,由此足见张爱玲创作的高度预见性。总之,《心经》向我们披露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阐述悲悯的人生哲学。在原本畸形的社会中,演绎着畸形的人性故事,孕育着错乱颠倒的性爱关系,流露着对于女性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男性——父权的巨大的嘲讽。她的笔触似万能的高倍放大镜,透窥着人性深处的悲哀。
  
  四、心灵的宽度与高度:《心经》的文学意义
  
  张爱玲曾说,现代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她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因此,张爱玲在那崇尚 “壮阔、厚实的力的美”的20世纪40年代,却刻画了一个个平凡庸常、真切实在的世俗小人物。在张爱玲看来,正是这些小人物才最终构成了人类最基本、最真实,也更持久永恒的生存基础。张爱玲选择以最“平凡”的几乎无力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现对象而贯穿始终。
  张爱玲自己极为看重《心经》这篇小说,她没有把这篇小说命名为 “第三者”、 “幸福家庭”、“父亲的情人”、 “恋父”这一类普通的或招人眼目的文题,而命名为 “心经”,这是有其深意的。在中国,只要稍了解一点中国文化常识的就知道,能够称得上 “经”的,该是些什么样的作品,而对这篇小说,张爱玲竟大胆地称之为 “经”,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部小说的另眼看待了。并且,这部小说被张爱玲命名为“心经”,足见张爱玲自己对于这部小说的格外看重。细读之下,觉得这篇小说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心灵的经书,这是一部勘察人心的经书。作为一部堪称 “心经”的小说,就在于它揭出了人所未察的 “爱的凌迟”现象的存在,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的了悟才拥有对于生命最大的宽容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它让人们认识到,心灵的宽度与高度来自于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张爱玲借非常态的情爱故事,挖掘深层的男女性爱中的本能冲动,剖析现代都市文明中的人性扭曲,深入到人性中最隐秘之处,探索人性的劣根性及其悲剧性。为了那片固守的精神家园,许小寒在“真实的谎言”中执著地、幼稚地、毫无功利地爱着自己的父亲。这样的爱,在张爱玲的其他作品中是罕见的。对于许峰仪而言,他无疑是现实中男性自私的化身,这种发自本能的自私,似乎也是文化冲击下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即每个人需要的那种活泼的、真实的情爱。张爱玲写的悲剧中,人性总是盲目的、情欲总是肮脏的。她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沈婉蓉,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教师。
  
  ① J·贝尔曼-诺埃尔、李书红:《文学文本的精神分
  析——弗洛伊德影响下的文学批评解析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②③④ 《张爱玲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第75页,第8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