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国古代和近代小说创作理论特征论

作者:涂 昊




  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加剧,西方的小说创作理论对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益于现代中国小说的创作实践。但无论是于生活中寄托理想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还是离经叛道、借幻想映射生活的浪漫主义创作理论,也无论是主张形式至上,作家写给作家看的唯美主义创作理论,还是注重教化走向大众的革命的创作理论,都一味地效法域外,追随他者,考虑融合于中国自己的创作理论不多,因此,在中国小说创作理论不断的发展中,很难给人的审美观念带来很大的差异,也很难完全渗透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去。由此,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借助时代潮流逐渐成为普遍认同的准则,在世界小说创作理论丰富驳杂之时,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在近代就逐渐走了单调之路。
  3.就近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整体走向而言,既指向未来,又暗合过去。
  近代小说创作理论是对古典小说创作理论的否定为起点的,它认为小说使文学在内容上从过去的充满高雅的诗意的天上落到充满俗气的人间,这将是文学未来发展的主流,这是新的社会时代及其代表阶级的审美趣味。由此可见,近代小说创作理论实质是在政治化的背景,以政治目标为归依,依靠政治力量而进行的。它们即使认识到小说所具有的本体意义上的审美属性,其旨归依然是提高小说的价值和地位,重新构建新的文学秩序。
  由此,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张扬小说社会功利为核心的“小说革命”式的创作理论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小说内部世界中去建立现代意义的创作理论体系。作为反拨的以徐念慈、黄摩西、王国维为代表的要求回归文学自身,强调小说本体的创作理论一则缺乏新的创作实践的强有力的支持,二则时势不宜,影响也极其有限。倒是鼓吹趣味、消闲、金钱的创作理论与传统视小说为“小道”“闲书”的观念有暗合相通之处,在社会影响颇大。这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曲折反复的复杂性。虽然,近代小说创作理论提出了许多反叛传统的富于革新意义与现代气息的新的理论命题,但诸如理论家梁启超对古代小说的否定是基于中国的小说不外是诲盗如《水浒》诲淫如《红楼》两端,跟封建正统完全一致。可见,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又是非常不彻底,其未来走向依旧混沌。
  总之,近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意义主要不在其理论方面,而在于推动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过渡。历史表明,“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具有先导性的特点,小说理论倡导在前,而后有小说创作的繁荣”{3}。中国近代社会前60年,即从1841年到1900年,只出版了133部小说,而且大都是公案、侠义、狭邪小说。近代小说的繁荣,是在庚子之后。从1901至1911年,创作出版了529部小说。{4}虽然其中有印刷术的发达,稿酬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的腐败诸种原因,但近代小说创作理论是其中最直接的推动力量。
  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发展到近代,古典形态小说创作理论的概念和范畴已经不能满足阐释近代小说创作实践活动的需要,对异域理论的吸收也处于移植阶段,现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概念和范畴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但如何面对中与西、古与今的矛盾在近代就开始摆在中国学者面前,一些优秀的中国学者开始意识到在世界化的进程中如何亮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在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较好的结合,始终保持理论开放的活力和创造的潜能,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可以说,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始终是本土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中国小说创作理论要循西方模式演进,也没道理说要固守传统才是正道,中国小说创作理论从近代开始就在一种矛盾的情态中散发着阐释中国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这个意义不仅是对近代的,也是对现代的,对当代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0606003B),湖南省教育厅课题(05C655)
  
  作者简介:涂昊(1973- ),文艺学博士,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③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版,第1147页。
  ④ 所引数字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录提要》,江苏省社科院清小说研究中心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