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地洞》:还原卡夫卡的心灵图景

作者:刘际平




  
  三、还原卡夫卡被撕裂的内心世界的图景
  
  小说《地洞》中描绘了一个充斥着矛盾痛苦和恐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莫名的矛盾总是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本来小动物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修建了一个规模宏大、“四面八方都有安全保障”的十分安静舒适的地洞,地洞的庞大、坚固、隐蔽,以及结构设计的巧妙等,似乎都说明它是完美的;然而地洞却又是确实不完美的,洞口进进出出的暴露、洞里“间隙性的声音”等,地洞致命的缺点随处可见,地洞又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同时,对于地洞中的小动物来说,一方面它可以在洞里放松地“睡个安安稳稳的美觉”,另一方面它又会为洞里细微的声音,以及由它自己生发出来的想象而感到无比的恐惧和不安;一方面它希望拥有地洞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隐蔽生活环境,过着幽居的享受孤独的快乐生活,另一方面它又想让外界知道地洞,知道自己,从而证实这一切的存在,小动物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让小动物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苦。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洞怎么会生发出这么多的矛盾和痛苦呢?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作者对人性中规避孤独而又期待孤独的内心矛盾的一种扭曲变形而已。因为,对于人类来说,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矛盾的。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生命存在会受到物质世界的种种约束和困扰,另一方面,人的生命又是以社会和个人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生命又会受到社会意志和个人意志的操纵,所以,人的生命作为一个核心对象,在各种外在和内在作用力的作用下,它将是处于撕裂状态的,是矛盾的和痛苦的。对于人生的这种矛盾和痛苦,尼采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曾有过深刻的认识,尼采认为,人生在世,生活中充满痛苦,令人恐怖,最终还难免一死。而且,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了生命存在的恐怖和可怕。在他们的神话中记载,有一次米达斯王抓住了酒神的伴护西莱奴斯,逼他回答什么对人是最好的东西。西莱奴斯木然呆立,一声不吭,最后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活下去,归于无;次好的东西就是快点死。”也就是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必然的死亡。而卡夫卡即是这一真理和本质的印证者和体验者。卡夫卡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卡夫卡在他的大量日记和书信中,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他的内心“双重生活”的矛盾,即他的日常生活和与内心生活的冲突,或者说他的感觉世界与观念世界的争斗。他的外表笑容可掬,内心却“没有一秒的安宁”;白天,他是工伤保险公司的一个兢兢业业的普通职员,晚上,他的思想却在内心世界的无限空间自由驰骋;在奥匈帝国那个窒息的环境里,他是个奉公守法的臣民,在他的专制的父亲面前,他是个从不逃避家庭义务的孝子,但他的内心却激荡着叛逆情绪,是“本性好斗的人”(《内心日记》)。这种“可怕的双重生活”使他感到“被撕裂”的痛苦,他觉得“除了发疯,看来没有别的出路”。不过,卡夫卡并没有疯,因为他感到,创作是他将“内心世界向外部世界的推进”的手段,创作“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是一种奇妙的解脱和真正的生活”,创作是他规避矛盾、对抗现实痛苦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他决心“要不顾一切地、不惜任何代价地来写作”,这是他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这是他的生存需要,也是他的个人意志的需要。但是,写作这也仅仅是他的个人意志需要,是他对生命的其他需要的暂时规避,写作是不能彻底化解他的生命存在的终极矛盾的,所以,卡夫卡的一生也始终还是矛盾和痛苦的。于是,这种矛盾和痛苦被表现在他的小说《地洞》中,《地洞》中也就有了种种奇怪的矛盾,《地洞》也就还原了卡夫卡矛盾的被撕裂的内心世界的图景。
  因此,对于小说《地洞》来说,无论是从它所描写的景象,还是它所包含的内涵来看,它都是作者卡夫卡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心灵图景的映像。小说《地洞》还原了卡夫卡的心灵图景。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刘际平,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教师。
  
  参考文献:
  [1] 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2]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