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谁是典型美国人?

作者:张 欣




  任璧莲对美国性有自己的定义:“它不是可以被你继承的东西,尤其不会牵涉到抛弃传统的问题。美国性是对身份的困惑,这是新世界的标志,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你不可能仅仅是你父母的复制品,你也不知道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不是说我是金发碧眼、吃苹果馅饼的白种人,但是如果有什么定义认为我不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人的话,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定义是错误的。”{10} 在任璧莲看来,张家人就是典型的美国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美国主流文化或是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变成了所谓的“典型美国人”,而是因为他们在形成美国文化认同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了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使张家人不断地在原有认同和习得认同间徘徊取舍。
  任璧莲颠覆了传统“熔炉”语境下“典型美国人”的刻板形象,赋予它“认同危机”这一特质,实质上从更深层次上挑战了本质论对于文化认同的静止一元论。文化认同是一个永恒动态的范畴,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认同的相对稳定性,但作为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它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静止的“存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讨论“我们是什么”远远没有讨论“我们成为了什么”更有意义。{11} 小说《典型美国人》中“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对于处于东西文化夹缝之间的华裔美国作家乐于强调文化迁徙和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人格分裂,常常用悲剧的形式展现文化的碰撞。任璧莲却以诙谐的笔调乐观地倡导文化的融会,因为任何文化认同的边界都是流变的。中国文化如此,美国文化更是如此。拉尔夫被“美国化”的变化之一是他的“美式幽默”和美式机智。他在起初鼓动购买汽车时提出的理由是“这样一来,他们(孩子)可以避免太美国化。无论到哪儿,我们都可以将孩子放在里面”。但当海伦提出“我想我们同意孩子们将要成为美国人”时,拉尔夫又机智地回应:“除了买辆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使孩子美国化!”{12}关于拥有私车加速还是阻碍移民“美国化”的争论使张家的家庭气氛显得融洽而轻松,体现了人物对文化迁徙和融合的乐观态度。任璧莲对这个有趣议题作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实质上是颠覆了将美国文化认同简单界定为诸如肤色、种族、性别、出生地等静止要素的“白人美国”论调。没有一个简单的外在特征能铸造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美国的由来就是有一群英国人决定不再做英国人,身份的变化一开始就是美国文化的特点。”{13}任璧莲的后现代族裔身份论认为传统与血缘不是族裔身份仅有的决定要素,它随着时代、环境、地域的不同而改变,相对稳定的认同只是暂时的。
  
  结 语
  
  任璧莲淡化少数族裔作家身份以及其作品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性,以更人性的视角展现人物生存奋斗历程和文化认同危机。使得美国大众读者没有将其作品作为异域风情去把玩,而是引发美国读者自省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带来的普遍的认同危机。任璧莲对于传统“典型美国人”刻板形象的颠覆,也为包括华裔族群在内的美国少数族群的文化政治贡献了一份力量,更以一种轻松但有效的方式抨击了美国“主流文化”霸权主义势力。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化及身份研究。
  
  ① DeConde, Alexander. Ethnicity, Rac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 History [M].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2:83.
  ②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 36-38。
  ③{7}{8}{13} 石平萍.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N].文艺报-文学周刊,2003-8-26(4).
  ④⑤ 李苍贵.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5,(3):52-57。
  ⑥{11}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C]. New York: Columbia UP.1994:392.-403.
  {9}{12}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人[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9;132;129;134.
  {10} Shiroishi, Julie. American As Apple Pie[N]. In Asian Week, 1996-9-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