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灵活多变的创作追求和文体实践

作者:喻子涵




  
  葵是那种无声无息地生长且拙于口舌的农民
  民歌可以流利地从口中飘出,却永远产生不了巧辩的话语
  葵与太阳的交流只在那每一个日子的对视。对日子的理解是深藏在铁一样坚实的躯体里的。对日子的感激和报答是深含在那样一种姿势和掌心里的
  葵用心灵生活
  
  语言的节奏和情分把握得恰到好处,透映出来的形象十分清晰。作者在这里的抒情不像抒情散文那样外露,也不像诗歌那样急促,而以一种浸透式的“传情”或“隐情”显示出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不过,语言只是散文诗内涵的物化形式,只有透过语言,你才能进入这座迷宫的内核,才知道它有多么的细密、精致和深刻。如这些句子:“也许正当我们在为纯粹而舞之蹈之时,恰好站在别人的手掌,成为他手里的一枚钉子或者锤子”(《极地》);“宁静与和平如某种声音,在人体内生长为桦木林带,拉近我与天空的距离”(《阳光地带》);“时间是深刻的,深刻胜过天下的每一种哲学”(《背景》);“事实上当人类第一次将音乐诱拐到乐器上的时候,音乐就已经开始远离我们”(《音乐的归宿》);“在风中,葵会把一些很方言的小调,寄往很远。新都市的高楼耸寓,会按期收到;老城里的深宅大院,也会按期收到”(《向日葵》)……高速度的思维,高浓度的情感,给人的感觉是精微而博大,让散文诗的时空跨度和结构能力非同一般,就像光纤一样具有无限的容量和强大的密度,使情思的传达具有无比的穿透力。
  就赵俊涛散文诗的外观而言,诗的跳闪性短句与散文的舒缓性段落交错并存,短章与长篇不拘一格,复调性和多声部精巧组合,突出了散文诗的音乐美、节奏感和变化美。尤其是在段落安排上,不同于常见的散文诗以一层意思表达完毕为一个段落,而是借用了诗句的跳闪方式,将重要的音节(饱含内涵、充满诗性的词或词组)独立成段,有时还故意取消标点符号,这样使散文诗结构简洁灵活,充满节奏感和变化美。关于散文诗的篇幅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进行过激烈争论。柯蓝提出短小,以区别于散文;刘再复、王中才等人认为这种篇幅的限制会限制散文诗的扩展。这场争论,最后还是由柯蓝提出“散文诗组”的折中办法而结束。柯蓝认为,散文诗组有两个好处:一是“保存了散文诗短小形式的完整性”,二是“适当地解决了散文诗的容量”。其实,散文诗不在长短上。圣琼·佩斯的《蓝色恋歌》、纪德的《人间食粮》,都是非常好的散文诗长篇。赵俊涛散文诗好就好在既有精短的,又有联组的,还有长篇的。如《向日葵》和《瞬间》都是长篇,但恰恰是全书分量很重的压轴之作。
  除了语言和外观,《阳光的碎片》提供给我们的审美范围是很宽的。这是他丰富和发展散文诗的一大贡献。从题材上来看,他打破了散文诗以小花小草、小桥小溪、小情小爱为抒写对象的小情小调格局,而将洪荒宇宙、烈火飓风、大漠极地、战马铠甲、界碑墓志、岩画死湖、疆场远征、山地厚土、石头沼泽、山民纤夫作为写作对象,以一种粗犷宏阔的气概统摄天地万物,以一种大恨大爱的胸怀舒卷古朴情感。在写法上,不拘一格,信马由缰,出入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想象和非想象之间,时而抓住语言原型,时而飘移语言的外壳,以紧密的情思和繁富的意象呈现诗章。但又不完全是散漫无序的。诗性发脉于作者的现代意蕴和自我感受,爆发于凝聚的理性(以直觉点燃),又通过非理性的翅膀,使若干意象(诗的细胞)跳跃、飞翔起来,然后沉落为诗。在他的散文诗诞生过程中,自然的节奏和情感的逻辑,织就了散文诗的整体。因此,进入读者空间的散文诗,便有一种感情的丰富性、情绪的复杂性、思维的矛盾性的多元审美存在。正因为这样一种存在,它提供给人以想象与升华,在审美过程中使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得以深化,散文诗所应有的哲理的光辉也便透射出来。
  
  三、以自觉的创作揭示鲜明的文体特征
  
  散文诗是一种不断有人来创新和拓展的文体。就像宗教一样,总会有人为它完全付出与持守。这是我对赵俊涛及他的散文诗创作产生的印象。他的散文诗创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所谓“自觉”,即不仅限于创作,还要致力于对散文诗文本的探讨和文体的构建。
  赵俊涛把散文诗比作“鸡尾酒”,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比喻,正如十多年前王幅明先生把散文诗比作“混血儿”一样令人叫绝。在他的一篇长达一万多字的散文诗论中,对散文诗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对散文诗与诗歌、抒情散文进行了本质上的区别,并提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散文诗创作起始于19世纪中期法国诗人贝尔特朗(也有说贝尔特朗是从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处引进这种格式的),到了波德莱尔,散文诗得以正式奠基。中国的散文诗是20世纪初刘半农翻译屠格涅夫和泰戈尔的作品分别从俄国和印度引进的,而鲁迅成就了散文诗这一文体。鲁迅在接受波特莱尔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和屠格涅夫的抒情特点后,并吸收中国寓言、小品文和历代精短散文的营养,奠定了中国特色的散文诗。九十多年来,中国散文诗的发展虽也蓬勃,但坎坷不少,责难也不断,其争议在于散文诗文体特征的不确定性。
  其实,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如波特莱尔提出的“自由、细腻、辛辣”,泰戈尔提出的“情韵”,鲁迅提出的“小感触”(应是“奔突”的小感触),茅盾提出的“散文形的诗”,柯蓝提出的“短小凝聚”(三五百字为宜)、郭风提出的诗和散文以外的“第三种形式”,刘再复提出的“双重宇宙”,耿林莽提出的“流动的美”,徐成淼提出的“意象”,李耕提出的“悟”,许淇提出的“深邃的思想知觉”,程显谟提出的“诗的线性叙述”,黄永健提出的“批判性、审思性、反讽性”……尽管他们观点的角度和表述不一,但目标是一致的,对提示我们思考散文诗的本体特征帮助很大,而且,只要你在创作中自觉地去体现,就能够找到散文诗区别于诗歌和抒情散文的个性特征。当然,散文诗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灵活多变”,它是在“舍弃了诗与散文的一些拖累”(那加伦语),如诗的押韵、讲平仄,如散文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兼取二者的优点(诗的凝炼与节奏,散文的舒展与自由)而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它“独立于散文与诗之间,而又兼有散文与诗的最佳的美学特点”(那加伦语)。因此,郭风说:“如果有诗和散文存在,就必须出现散文诗这一文体。”在文体特征的把握上,赵俊涛是做得很好的一个散文诗作家,而且有他自己的清醒而准确认识。
  赵俊涛说,散文诗与散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很明显。他受捷克文学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影响,认为散文诗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而散文的语言则是“标准的语言”。所谓“诗的语言”,其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把言辞“突出”,而“标准的语言”(符合语法规范),总是在极力避免突出。这样,散文诗与散文就有了分界点。当然,诗歌的语言也讲究最大限度地把言辞“突出”,于是,他说:“散文诗参差不整的外观,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散文没有这种自由,诗歌也同样没有这种自由。”它具有“比散文简洁比诗歌洒脱和自由的特性”。所以我曾说散文诗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灵活多变,在他这里得到了实证和回应。
  散文诗的灵活多变,在赵俊涛看来就是一种兼容性质,这也是中国多年来散文诗文体特征争议的一个结果。他用“鸡尾酒”来形象地比喻散文诗是比较独到的。他说:“鸡尾酒的调和过程,以及调好后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味道’,是那样恰如其分地与我们的散文诗相像……甚至散文诗也许在对多种‘滋味’的调和方面比鸡尾酒更加彻底。”所以,“兼容性是散文诗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之一”.除了兼容性质,他认为,散文诗还“比其他文体保持了更多的偶然性特色”,散文诗的形式“显得比其他任何一种文体都不稳定”。正如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散文诗向其他文体的偏离是合理的偏离……散文诗文体与其他语言艺术的文体一样,文体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特别是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又处在20世纪整个艺术世界文体大变革和汉语诗歌出现大革命的特殊时代,散文诗的文体恒定性更是相对的,应该承认散文诗文体的模糊性。”其实,恰恰是这种“兼容性”“偶然性”“不稳定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使散文诗呈现“灵活多变”的特征。因此他说:“‘变’是散文诗唯一的生存方式。只有‘变’,才会有‘新’,才会永远地吸引人们。”
  至此,我们再来反观赵俊涛的散文诗多元性实践,就可以看出,他的散文诗作品其内涵是多元而丰富的,灵魂中“带有现代的、开放的成分”;语言上绚丽、深沉而纯粹,意象繁富而奇特,呈现一种多样性色彩;在外观形制上,诗的跳闪性短句与散文的舒缓性段落交错并存,短章与长篇不拘一格,结构精致,突出了散文诗的音乐美、节奏感和变化美。这些都是他创作“自觉”的结果,都是与他的散文诗艺术探索分不开的,是他的散文诗理论的实证。所以我说,赵俊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以说明散文诗生命与艺术的精良文本,绝没有虚言。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喻子涵,本名喻健,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民族学院副教授,从事新闻学教育和新闻、文学、影视、文化研究,兼及文学创作,1997年获全国第五届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评奖委员会在北京授予“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
  
  参考文献:
  [1] 赵俊涛.阳光的碎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转引自徐成淼.再造梦想:文学创作论研究论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91.
  [3] 徐成淼.散文诗的精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0.
  [4] 喻子涵.关于散文诗创作问题的思考[A].杜国景.时代的追问——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95.
  [5] 郭风.谈谈散文诗[A].散文诗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 王珂.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