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封建陋习与祥林嫂之死

作者:佘翠华




  这一风俗本身就带有宗法等级和迷信色彩,妇女们只能劳作,而不能拜请福神;即使富贵人家的妇女,如带绞丝银镯的妇女,也不能参加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自然禁忌很多。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爷家做工,鲁四老爷尽管皱了皱眉,但对她并无太多禁忌,祭祀时福礼的准备,桌子上供品、用具的摆放等,祥林嫂可以样样参与。小说是这样写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⑧再寡的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爷,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⑨。“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⑩。作为伤风败俗的失节妇女。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参与这种重大活动的资格。即便她不惜花去“历来积存的工钱”,去土地庙“捐门槛”回来,她自认为已赎尽身上的“罪孽”,于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因而,在祭祖时节,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然而,祥林嫂的虔诚并不能洗掉她“伤风败俗”的罪名,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对祥林嫂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她像是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11},自此以后,祥林嫂丧失了记忆力,被鲁四老爷解雇。直至在祝福这天惨死,偏偏又与祭祀习俗犯禁,所以,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2}
  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祝福》是一部“几乎无事的悲剧”,作者把祥林嫂放在一般、普通的情况下,人物在一般情况下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更能反映“必然”的东西,这种必然不是天命的安排,而是一步步操纵人物生存状况的民间陋习,还有执守陋习的柳妈、鲁四老爷等一批人物。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13}
  鲁迅以其深邃的眼光,把笔触伸向民间文化的积淀层,把祥林嫂纳入婚俗、信仰民俗和祭祀习俗的网络之中,并让她在这些民间陋习的网络中无挣扎的力量,从而展示小说结局的必然性,道出作品的批判意蕴。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佘翠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民俗学。
  
  {1}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② 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③④ 易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第271页.
  ⑤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⑥ 清·蓝鼎元.女学·妇德.陈江.百年好合·图说古代婚姻文化[M].南京: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90—91页.
  ⑦ 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⑧⑨⑩{11}{12} 祝福.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3} 丁玲.“五四”杂谈[A].语文教学参考资料[C].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