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
作者:董靖历
2.文化价值根源
在美国社会中,同时存在黑白两种文化价值观。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冲突。⑤一方面,白人由于自己有优于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强于黑人的政治权力,其文化在冲突中一直居于上风,占据主导地位,并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对黑人文化的统治;另一方面黑人为了得到白人的认可,而接受白人文化的主宰。这种文化冲突中的统治与被统治最终导致白人社会中黑人的个性和自我的丧失,沦为“无形”。
书中埃利森描写了一对老年黑人夫妇被白人粗暴地赶出公寓楼的场景,老人的东西被胡乱扔到大街上,其中有两张老人的自由身份证,一副黑人剧团演出的乐器,被黑人奉为神明的林肯总统的铁板肖像,黑人的报纸剪报等物件。所有被丢在大街上的东西都是黑人历史与生活的见证,是其文化的象征,这体现了黑人文化在白人社会中被否决和贬抑的事实。埃利森还揭露了以白人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通过教育和政治权力来贬低黑人文化并且建立凌驾于黑人文化之上的地位。书中白人校董通过学校这个机构教育黑人应对白人尊敬顺从,通过努力可实现与白人一样的价值和理想,从而造就了布莱索博士这种“新黑奴”。另外,白人医生通过对爆炸后失去知觉的“我”进行各种试验来使“我”可能给白人社会造成的麻烦降至最低限度,而最终制造了一个忘记了自己的名副其实的“无形人”。在一系列事件之后,兄弟会的本质被最终揭露,这个所谓的代表黑人利益的团体,都是以牺牲哈莱姆黑人的利益而达到本组织目的的政治骗子。实际上,这个团体的存在是白人对黑人文化压迫和统治的外在表现。这样的事例揭示出,白人企图抹杀黑人的一切文化的价值痕迹,使他们成为既可供其驱使、受其迫害,又全不知反抗、麻木不仁的并非真正存在的人。
三、美国黑人的自强之路
作为当代的美国黑人作家,埃利森不可避免地以一个黑人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传达出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理想等诸方面的见解,对黑人在这个社会中受歧视遭迫害等种种处境都有着真实的精彩描写。如通过描写“自由牌油漆”中黑色添加剂在白漆中的作用,埃利森成功地表现了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的“无形”处境,他的看法深刻有力。《看不见的人》在创作出版时,美国黑人文学大多流于暴力、抗议的狂热阶段。对于社会不公现象,埃利森的政治主张和其他先于他或与他同一时代的黑人作家有所不同。“他摒弃了抗议小说的特色,把种族压迫感升华为社会压抑感。”⑥埃利森不屑于当一名“暴露”“揭发”“控诉”“反抗”社会黑暗的作家,在《看不见的人》这部作品中,对如何走出“无形”境遇做了深入的探索:要想在社会中争取到真正平等合理的地位,极端反抗或无度屈从的态度和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拯救自己。黑人不承认自己的价值就不能称其为完全的美国人。同样,白人不接受黑人,也不可算为完全的美国人。黑白混合的目的并不是要白人变黑,也不是要黑人变白,而是在交往中各自充分发展,进而都可以对这一黑白混在的大熔炉做出贡献。埃利森的有关黑人自强的新思路,是建设型而不是毁灭型的,是适当反抗的进攻型而不是防守型的,是友善型而不是敌意型或投降型的。
1.埃利森的思想背景
埃利森提出的关于美国黑人在多民族的社会中通过寻找自我来走出“无形”处境这一自强之路的观点,不仅仅来源于他对于美国社会中同时存在的黑白两种文化以至黑白两个种族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19世纪以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为主帅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最先来自于埃利森的父亲,他以这位名人为其子取名。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思想的最本质内容,是勉励人们走出对神灵的崇拜,走出对社会的依附,走出对书本的盲从,在大地上做一个自立自强、昂扬向上的个人。爱默生的观点在埃利森塑造的“看不见的人”——美国黑人青年形象——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个处于荒谬境遇中的美国黑人青年正是想通过摆脱别人强加于他身上的各种身份和价值观来构建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判断来行事,从而逐渐使自己获得独立的人格,成为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而被别人发现,从“无形”的阴影中走出来。
2.埃利森对于黑人民族主义的否定
黑人民族主义是黑人对于被歧视、被压迫的自然反应。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处处受到白人的回绝和蔑视,无路可走,于是,思想极端的黑人们就会走向黑人民族主义。黑人民族主义者认为白人文明与黑人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也因此否认、憎恨白人的一切,从而导致用暴力的手段来毁掉白人的世界,以便实现黑人的价值和理想。《看不见的人》中的拉斯这一黑人形象正是极端黑人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拉斯作为一名狂热的黑人民族主义者,把摧毁白人世界以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奉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原则和人生信念。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暴力的存在,而书中结尾处描写的一群暴徒因到处抢劫横行而造成骚动、混乱的场面也将是在所难免的。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埃利森对于美国社会中黑白两种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的担忧以及他对于用暴力来解决种族问题,为黑人寻找出路这一观点的反对。埃利森是个文人,崇尚大名鼎鼎的19世纪超验主义实践家亨利·大卫·梭罗所宣传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梭罗对印度的圣雄甘地和后来的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埃利森明白,美国社会中,白人无论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军事诸方面都占据主流地位,黑人作为国家的少数民族,要暴力反抗白人统治,而无正确理论引导,只能催生一帮乌合之众,无异于以卵击石。在一个无序混乱的社会中黑人又如何谈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迷失于这种混乱中,继续迷惘,彷徨,痛苦,找不到方向感和归属感,仍然身陷“无形”的“黑暗”之中。
3.埃利森对黑人同化主义的否定
黑人同化主义是中产阶级的黑人们对因为迎合白人意志而获得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经历的自然反应。埃利森对黑人同化主义也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并非黑人的真正出路。同化主义的推崇者乐于接受白人的价值和标准,并对于自己身为黑人这一事实感到尴尬和羞耻,极力摒弃黑人的一切传统和文化。同化主义可以使一个像布洛克威那样的黑人发展到像布莱索博士那样的不惜出卖同宗兄弟、放弃人格尊严来向白人巧言献媚的黑人。“我”也曾试图用这种同化主义来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竭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以白人标准来行事,但未能使“我”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因为只有“我”在放弃所有思想而成为一个傀儡时,才万事太平,而一旦稍微有了自己的主张,就会遭到无情的驱逐。黑人同化主义只能使美国黑人丧失自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主张、也无根无源的附属品,并不能使他们获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具有的人格和尊严、思想和意识,这也不是一条通往光明、走向自由的解放之路。
结 语
《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我”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从小说的结局来看,“我”深陷地下室,仍被人视而不见,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起点,仍不能走出“无形”的困境。其实不然,“我”经过一番尝试和其中的各种经历,已经从起点处的对于“无形处境”浑然不觉的状态上升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认清了社会的本质,抛弃了一切幻想,也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我”仍寄身地下只为等待时机,回到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这也是埃利森对当时社会的正确估量,在当时的社会中,仍存在阻碍黑人自救自强道路实现的因素,如法律上对黑人不公平的规程,黑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贫乏等等。但是埃利森认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争取,这些阻碍因素将会被一一排除,并且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因此“我”在小说结尾处宣称自己在地下室的蛰伏不会太久了。此外,埃利森为主人公所选的“蛰伏地”也有其寓意。根据古老的非洲传说,地道通向自由之路,由此看来,“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即将实现愿望、走出“无形”困境的准备者。
《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以其对主题的深入的探索,写作技巧上的大胆尝试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上去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关注,确实不愧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董靖历,河南省安阳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①②④ 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伍绍曾译,译林出版社,1992:23,215,431。
③ John Heizey: Ralph Ellison.A Co11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Prentice-Hall Inc,1974.
⑤ 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107。
⑥ 王逢振:《〈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外国文学研究》,1999:(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