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晚唐诗风的变化与贾岛诗歌创作

作者:李 艺




  关键词:中晚唐 诗风 贾岛
  摘 要:盛唐诗歌像一座高峰,后继者难以逾越。中唐诗人另辟蹊径,以一种求变、求新的追求,受到人们的认可。就连幽燕之地的诗人贾岛,也成为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贾岛是全力写个人生活天地新诗潮的代表诗人。贾岛长期困顿长安,他效法大历诗人,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同时他又在竭力找出身边这些锁屑事物独具的审美情调;贾岛还有些诗写得奇寒僻,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境界;他的诗还偶有佛禅思想介入。
  
  盛唐诗歌具有一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充满自信,气势宏大。中唐的诗歌相对于盛唐来说,诗风有很大的变化。其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给诗人们心中布下了一层乌云,昂扬、乐观的精神被无奈、孤寂、冷落所取代。具有代表性的大历诗人刘长卿有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的原因,许多文士已被迫处于政治的边缘了。这反映在诗歌中,笔触开始转向内心。刘长卿的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山中逢雪,借宿山户人家中,在苍凉的背景下,通过山户人家偶尔的一阵小小喧闹,反衬出了诗人心中冷落、寂寞的情怀。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盛唐诗歌像一座高峰,后继者难以逾越,也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大历诗人们的最初创作实践,给其后的诗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照模式。唐宪宗元和以后,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这期间名家林立,一些新的诗歌创作途径被开创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等。孟郊身为平民,为生活所困,在诗中常常出现一些清寒、苦涩的意境,并且在做诗时又苦心设计,精心布局,韩愈很欣赏孟郊的这类诗歌作品和这种创作方式,说他是“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①。
  中唐诗人这种求变、求新的追求,已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就连远处幽燕之地的诗人贾岛,也成为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生活在盛唐以后的时代,前面有盛唐诗歌的高峰,该如何写自己的诗呢?盛唐诗歌凸显的是广阔的社会性,盛唐以后的诗人当然仍在这片热土上耕耘,他们或用通俗笔法,或用险怪技巧以求新变。还有另一部分诗人却将笔触转向个人生活的天地,转向诗人个体的内心。这在大历诗人那里已初见端倪,孟郊、贾岛等诗人沿此道路继续走下去,笔耕不辍,在诗坛上绘出了新的色调。孟郊生活年代稍早一些,又与韩愈一起以险怪著称,有一部分诗用险韵,用怪异的意象。而贾岛则年代稍晚,人们往往把他与姚合并称为晚唐诗人。贾岛是全力写个人生活天地新诗潮的代表诗人。
  贾岛(779—843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范阳人(今北京房山区人)。在北京市房山城南15华里处的石楼乡二站村至今尚有贾岛墓,墓侧是清代贾公祠遗址,祠堂前有楹联曰:“万古文章配东野,一生知己属昌黎”,横批:“推敲佳话”。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重要经历和文学成就。贾岛一生仕途失意,却对诗歌非常痴迷。据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贾岛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出一年所作的诗,摆在几案之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贾岛与韩愈有一段“推敲”的佳话流传很广。《新唐书》本传记载:“当其苦吟,虽逢值公卿贵人,皆不之觉也。一日见京兆尹,跨驴不避,呼诘之,久乃得释。”②《刘公(禹锡)嘉话》记此事更详细:有一天贾岛访李凝幽居归来,在驴背上吟得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欲用“敲”字,举棋不定,便用手比划起来,不小心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轿子。韩愈问明了原由,竟和他一同“推敲”起来,并说用“敲”字更好一些。从此韩愈还与贾岛结为了布衣之交。
  这些记载其实还不够完整,试想二人初次见面,韩愈首先会问他你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当他得知贾岛是来自古燕国之地的僧人,对诗歌又是这样的痴迷,必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兴趣。常言道:燕赵之地多奇士。他的经历、见闻本身对中原京洛之人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从此贾岛成为韩愈的门生,韩愈“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新唐书》贾岛传)。
  贾岛虽没有考中进士,但是他的诗却非常有成就,与孟郊、姚合等诗人齐名,为中晚唐诗歌的再度辉煌做出了贡献。
  贾岛的家庭出身比较寒微,苏绛《贾司仓墓志铭》③曰:“祖宗官爵,顾未研详,中多高蹈不仕。”这当然是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因此贾岛很早就做了和尚,法名无本。唐代由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寺庙里一般生活条件较好,并且有大量各类书籍可供研读,这就为他日后成为著名诗人打下了基础。《贾司仓墓志铭》说他“六经百氏,无不该览,妙之尤者,属思五言。”
  贾岛听从韩愈的建议还俗以后,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在生活上处于困顿之中。但他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长期留在长安。唐代科考是要做诗的,作为练笔,他经常要写五律,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歌。中唐前期的大历诗人们将诗的世界从主流社会转向个人的日常生活,贾岛等人从中看到了一条诗歌创作的新路子:作为一介平民,身处主流社会的边缘,也是可以成为一个诗人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便效法大历诗人,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比如他常常把生活中的窘境用诗来反映,我们看他的一首诗《寄乔侍郎》:
  
  大宁犹未到,曾渡北浮桥。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
  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在抒发了对乔侍郎的想念之情后,诗的最后两句把他自己日常生活的艰辛写了出来,他每天要为生活操劳着。《冬夜》一诗说得更直接:“羁旅复经冬,瓢空盎亦空。”在这样的困境中,还能每天都琢磨着写诗,说明他对诗歌已经痴迷到忘我的境界了。
  贾岛虽然处于生活的困境之中,但他却非常地热爱着生活,他往往能够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中,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发现富有诗意的地方,然后用审美的眼光、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他对诗歌的痴迷,他竟然还能够把生活中的“忧”提炼成诗歌中的意象,从而一心一意地在诗的世界中不懈追求。虽然由此得了一个“苦吟”的称号,但这也正是后世许多诗人喜欢他、追随他的原因。
  因此贾岛的诗并不总是在写困境,他在竭力找出身边这些锁屑事物独具的审美情调。如《秋夜仰怀钱孟二公琴客会》:
  
  月色四时好,秋光君子知。
  南山昨夜雨,为我写清规。
  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
  仙家缥缈弄,仿佛此中期。
  
  虽然生活处于困境之中,科考又不得意,但他仍对生活有着热爱之情,秋夜的月光他仍然觉得很美好,尤其是颈联“独鹤耸寒骨,高杉韵细飔”,是他诗歌中比较典型的句子,两个意象都是又长又瘦。苏轼评说的“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这两句诗可作为一个注脚。但这里的“瘦”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概括。古人评诗喜欢用抽象的概念来比拟,比如“飘逸”、“雄浑”之类,比如“寒”与“瘦”。在贾岛的诗中,的确有许多类似于“瘦”的意象。如《秋暮》:
  
  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
  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诗人须发已白,科举考试仍不中,每天只以苦吟为事,境况的确很可悲。但即便在此境况中,他仍潜心于诗,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杨柳叶已飘落,只剩下枯瘦的枝条,河边与他为伴的,是一只高高的野鹤。境与意极为谐调。又如《重酬姚少府》中“茫然九州内,譬如一锥立”,也是此类意象。《寄胡遇》“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虽是写的琐细事物,但让人想到了“寒”,再联想到“瘦”。寒冬的景象都是萧条的,都是枯“瘦”的。这种诗似乎没有大的社会意义,却又能打动许多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