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文学典型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

作者:冯 晖




   而当下的中国文学正处于疲软状态。其中的根本原因之一,恐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的“无典型”有极大干系。从最近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与批评来看,作家们所追求的,是思想的独特与叙事的革新;评论家们所看重的,是作品的社会内涵与文本形式的建构。结果,正如上文所说的,不仅导致“这一个”“中国人”的缺失,就连文学意义上的一般人物形象都在文本中渐渐隐退。可以再看几个实例。
   先从稍远处说起。1991年张承志的《心灵史》与1992年张炜的《九月寓言》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在读者中的影响不及他们的早期作品《黑骏马》与《古船》。
   从稍近处来看。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阿来的《尘埃落定》,其所蕴涵的藏族文化意蕴是丰厚的。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等,这一块块巨石在读者中却激不起千层浪,人物形象的散漫模糊恐怕是主要原因。
   上述列举的四部长篇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力作。可惜它们都没获得读者的爱不释手。没有“这一个”人物的作品连本土读者都抓不住,又遑论去抓住有着厚厚文化障壁的他国读者呢?
   中国文学进入21世纪已经五年多了。虽然在世纪末时文坛着实骚动了一番,诸多颇有实力的批评家理论家都对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怀着极美好的愿望进行了这样那样的预测,但当下的文学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小说涌现了不少,被人记住的依然不多。
   所以,曾经因为太膨胀而被我们放逐了的典型理论,在经过“清理”和“还原”以后,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有重新回到文学创作中的必要。作家们在追求叙述革新、表达哲理思索时,若能重拾典型理论,塑造出既反映了当下的中国现实,又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自身独特性格的典型形象,使读者们(无论哪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她)是一个“很中国”的人,这样,中国文学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就不会轻易丧失其中国特色的身份了。
   事实上,1989年斩钉截铁地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不过是道具的余华,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孜孜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成功就是明证。具有顽强韧性的生命力的许三观,从容面对一切苦难的许三观,对家人无私奉献对旁人宽容忍让的许三观,有着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许三观……这样一个“很中国”的许三观,旅行到了法国、比利时等诸多国家,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不论在今天还是未来,许三观都是且永远是中国的许三观,不会被文化全球化“化”去。
   在商品崇拜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社会的良知。在文化全球化正在吞噬本土文化的危机下,就请有良知的作家以笔为旗,塑造出既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又反映了当下现实的典型形象吧。愈是具有民族特质的典型,愈有文学价值。而这种民族典型在文化全球化的新背景下,就不仅具有了文学价值,更具有一种抵御功能,而抵御也就是保护。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冯晖,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傅莹:《在文学本体与意识形态之间》,《多重视域中的文艺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6页。《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第29页。
  ②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概念》,《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33页。
  ③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87页。《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
  ④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46页。
  ⑤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⑥转引自贾剑秋的《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巴蜀书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