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骆驼祥子》的再认识
作者:宋悦魁
2.祥子时期北京人力车夫的生存状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力车已经成为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人力车夫也成为北京城内最常见的劳工。蒋梦麟先生曾十分感慨地说:“除了美丽的宫殿和宫内园苑之外,我们第一印象是北京城内似乎只有两个阶级:拉人力车和被人力车拉的。”据有关资料,1925年北京有人力车35000辆;1932年有人力车42900余辆;1933年登记人力车51720辆;1935年有人力车54200辆。从1925到1935年的10年间,人力车数量增加了19200辆,增幅达54.86%。人力车夫分班营业,有拉半天的,有拉整天的。拉早半天的是从早上五六点钟到下午三四点钟。拉晚半天的是从下午三四点钟到半夜或早晨。因此,人力车夫数较车辆数多。据统计,1927年人力车夫至少有55000人,1934年达到80000人,1936年时有100000人。人力车夫多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一个车夫通常要养活三个人(包括自己)。为何当时北平市人力车夫的数量如此庞大呢?一方面是当时的北平城市衰败,工业萧条,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不景气,在农村无法生存的农民为了糊口只好去当兵,或者去拉车了。因为拉车不必钻营,只需要一把力气。
北平人力车夫的营业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有钱人阶层拉包月的,二是给洋人拉车牌儿(这个车牌相当于拉洋人的许可证)的,三是拉散车的。从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来看,平均车租费占其收入的26%;生活费占其收入的35%;养家费占其收入的39%。
北平是个畸形繁荣的城市,赌博、毒品和娼妓业均非常发达。在此种环境中,有的车夫染上了赌博、抽大烟、嫖娼的习性。特别是那些单身车夫,由于不需要养家,如果思想消极又自律不够就会染上赌毒嫖这些不良嗜好,使得他们或欠下高利贷、或吸毒成瘾丧失劳动能力、或染上性病,从而会彻底堕入深渊。人力车夫若全家身体无恙,其生活基本可以应付,但若本人或家庭遇到疾病、意外事故时,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就会陷入绝境。而祥子正是在接二连三地遭遇被抢、被敲诈、虎妞小福子先后死亡以及自己得上淋病等意外打击后走向堕落、走向精神的绝境。
四、祥子的生存能力及其悲剧命运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生存能力由精神能力和物质能力两部分组成。对祥子而言,其物质能力较强,但精神能力较差。从小说对祥子的描写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年轻、健壮、浑身有使不完力气的汉子,他没有家庭的拖累,可以攒下钱,如果不是运气不好,他完全可能实现自己并不远大的理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当时的北京一定有如祥子同样情况的车夫拥有属于自己的车,可是祥子却没有那样的好运。笔者并非在宣扬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但是在人生中确实有很多的偶然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可以把祥子的被抢被敲诈归罪于旧社会的万恶,时至今日,抢劫敲诈和卖淫的罪行仍然无法根除,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文明病,我们又能归罪于谁呢?恐怕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无法杜绝罪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罪恶会越来越少,祥子们的命运也会越来越好。
从精神能力的层面分析,祥子头脑简单,胸无大志,没有文化,缺乏思想,对社会没有清醒的认识而且缺乏坚毅的品质,这些不能不说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城市对农民来说是天堂,也是地狱。一般农民进城时会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会有应付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如果是胸怀大志、思想进步,又有些文化的青年更会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道理。祥子进城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靠着年轻有力的身体,靠着勤奋卖力,挣出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只想着靠勤奋步入理想的天堂,却没有充分的被厄运撞进地狱的思想准备。虽然祥子一次次遭受打击,但他的思想似乎并没有因此有明显的长进。我们不能苛求祥子在一次次遭受打击后便产生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翻身得解放的思想,但他起码应该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得以薪火相传的根本,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文明的精髓。遗憾的是祥子在百炼之后没有成钢,而是变成了一堆废铁渣。究其原因,还是祥子的精神缺失所致。
《骆驼祥子》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作品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一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人力车夫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的真实画卷,让读者通过祥子的生活历程认识和了解当时北京社会现状,另一方面让读者透过祥子的悲剧命运,去深层次地思考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重要的是,今天我们重新去研究这部作品,发现了其中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时代进步了,社会制度也不一样了,但是农民进城的现象却越来越多了。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素质的进城农民带给这座城市的是不同的东西,有光荣的成就,也有平凡的贡献,还有丑陋甚至是罪恶的发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如何在不断完善社会制度的同时,让进城农民在精神上更快地融入城市文明,更少地受到城市文明病的侵袭和伤害,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宋悦魁(1956-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河南省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范伯群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杜运通、赵福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3]顾圣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出版社.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