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作者:邵子华
摘 要: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是以崇高精神为原点,以人类的理性精神为横轴,以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为纵轴的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在这个坐标中确定积极正确的价值区间。
一、文本多元解读背后的隐忧
文本的多元解读既符合文学阅读活动的现实,也是当代阐释学所极力追求的价值取向。文本的多元解读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对于提高阅读的质量,促进阅读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本多元解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高兴地看到人们的阅读活动终于打破了消极狭隘的被动局面,读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出现了大胆参与,努力创造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又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背后看到了深切的忧患。其表现是,阅读中放弃了个体生命的深度体验,肆意追逐、套用流行的时髦话语,把乖张当作个性,把奇谈怪论当作富有创意——闹哄哄掩盖不住骨子里的低俗和浅薄。这种倾向正在导致阅读价值的流失甚至崩溃。特别是当这种低俗和浅薄跟社会上躲避崇高、戏说经典、解构英雄的社会思潮合流的时候,就会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泛滥成灾。这种状况对于人们精神污染的程度是决不可低估的。
一个人的阅读姿态影响甚至决定着他的人生姿态,一个人文本解读价值的高低跟他们的人生态度大有关系。我们的文学阅读并不是休闲和消遣,它除了丰富阅读主体的想象能力,促进智力的发育成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广泛、深刻地体验人生,认识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精心呵护我们精神的成长,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亲近阳光才能长成大树,对社会对自我怀有热忱的理想精神才能积极进取、不断升华。所以,我们的阅读活动应该是奔向高贵精神圣殿的长途跋涉,我们要倾听文学文本中伟大灵魂的召唤,从中吸取强大的力量来引导、鼓舞我们走向光明和高远。
因此,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必须明确一个精神的坐标。其实,这个精神坐标并不是专为文学阅读而预设的,而是已经存在于阅读主体的灵魂中,存在于人类文明进程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更存在于人类对于理想未来的热切期盼中。我们的任务只不过是把它鲜明具体地运用于每一个阅读活动之中,用它来指引和提升我们的文本解读。
二、多元解读精神坐标的内涵
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是以崇高精神为原点,以人类的理性精神为横轴,以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为纵轴的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在这个坐标中确定积极正确的价值区间。
1.崇高精神
崇高精神应该是我们解读文本的起点。优秀的文学文本是一颗敏感而伟大的心灵的呼唤,只有具备崇高心灵的人才能跟它对话。崇高只存在于主体的精神图腾和思想火焰里,“崇高是来自于人的心灵的一种力量”,崇高的心灵永远是人类追求理想走向自由的根本动力。
我们知道,人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同时又不断地为完善自身而努力奋斗,压抑和反抗、反思和奋发、沉浸和超越,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张力中进入到存在的敞亮。文学文本总是善于揭示人类存在的病态、局促和不安,让我们充分体悟到生命之有限。在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之后,才能激起对无限的精神性存在的崇敬之心,也只有从这种崇敬之心出发,人才会努力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从而奋发有为,跃升到无限的精神性存在的自由境界。这种有限性的感受,在文学文本中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否定性呈现,这种否定性不是退隐而是超越的前奏,就像黑夜里在人的头顶上炸响的一个霹雳,人们在感受到心灵震慑的同时也看到了辽阔而闪亮的大地。这也就是说,文学文本令我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的有限性,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完成自身的超越,使生命充满渴望并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文学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心灵的未定意义的开启,是对一种别样世界的向往和创造。只有在真正的崇高中,心灵的这种意义才会呈现出来。“心灵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生命的感悟,更是对有限生命中的无限意义的执著的追索和探询,崇高的心灵总是对无限充满崇敬感。”从整个人类的意义上说,崇高就包含着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和超越。
所以,我们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必须让强健、高尚的灵魂睁开明亮的双眼。只有以崇高精神观照文本,才能对人类价值充满热情的关怀,对人类缺陷怀有深深的忧虑,对人类出路进行苦苦的探究。
2.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的理性精神就是对文明、正义和进步的坚持不懈、不知疲倦的执著追求。人类的理性精神来自于人类文化的积淀,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结晶,其中又包含着人类迈向未来的理想。回顾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到今天的繁荣富足,从野蛮蒙昧到今天的文明进步,从混乱仇杀到今天逐步走向秩序与和谐,在这个艰难曲折漫长的进程中,我们的先人高擎着精神的火炬,迎着血雨腥风,迈着坚定的脚步,一路走来,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走向未来时不会迷途的路标,也是我们不竭的动力之源。对我们来说,它既是一座历史的巍峨的丰碑,又是一个永久的梦想。因为历史正从我们站立的地方延续,我们还要走向遥远的未来。
“理性精神涉及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是人类生活的传统,又是个人生活实践中的根基。因为,理性精神在实践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导,给我们赋予一种思考生活及其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对生活实践的目的获得反思和憧憬。理性精神在本质上关系到生活的正当性的决断和选择,它使生活的目的和追求成为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庄严承诺和价值担当。对于置身于生活的个人来说,理性精神表现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卓越品质。没有这种品质,生活就可能无法判断自身的善,可能就会失去价值信念的支撑,就会导致个人自私的放纵,就会迷恋于狂热和盲从。没有这种精神品质,我们的知识和道德就会失去价值定位的根基,我们就会陷于精神混乱和迷茫。
因此,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我们要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用这种精神照彻文本,检视和反思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能够向往并坚持正当的生活目的,并把正当的生活目的作为自己生命的虔诚信仰,从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进行正义的价值选择和富有道德智慧的行动,终生保持一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卓越和高尚,追求善良和自由的精神品质。
3.个体的生命体验
阅读一部作品就是体验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和世界,但是,读者的脑袋不是“白板”,而是带着自己理解问题的已有经验和方式阅读文本的。因而,读者总是在作者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把握和体味到的文本意义。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读者的想象力所确定和填充,从而变成读者心目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力是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实现的。所以,阅读就是读者个体的生命体验。个体的生命体验就是阅读主体置身文本的深度参与,是一种心灵的在场,是从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过程。阅读中的生命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人在这种体验中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展开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所获得的就不仅是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高扬,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
阅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要经过两次转换,一是把语言文字转换成人生的场景,再是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文本首先要把文字一起交给五官,让它们感受文字的体温,让它们对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形成清晰的感觉。阅读文学文本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经验过的感觉到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就是一段生活,真切的生活感受联系到文字上,那文字就化成了心底的涛声。如果阅读不能联系自己的经验,只按字典辞典上的公共的意思来理解,那自己获得的只是一堆词语的空壳。离开了自己的体验,少了生命的参与,任何意义都会变得像硬贴在身上的一张皮。所以,不论是建立起完整的意象,还是体味意象背后的意味,都离不开主体生命的深度参与和对话式的交流,并达到感同身受的程度。文学阅读中文本与读者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结构,阅读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精神事件要求读者亲身参与其中,亲身参与是指读者精神的“在场”状态。文学阅读应当心中发声,自品其韵味,揣摩人物的心理,揭示人物的思想意愿、感情起伏、情绪变化。这关键是要用“心”去读,即阅读主体投入的感性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文本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把文本中人物的苦与乐统统拾掇进自己的心中咀嚼和品味。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文本提供的空白空间,进而品味意境,思考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