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辩证思想

作者:郭瑞萍 李春宁




   关键词:人 自然 社会 辩证思想
   摘 要: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朴素中见优美,平淡中有瑰奇,是美国诗库中的珍品。这与他诗歌中折射出的真理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他的抒情诗从不同的维度折射出了诗人悖论性的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分析弗罗斯特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来诠释诗人的辩证思想。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获得过四次普利策奖,是美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诗人,长期以来他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一直是美国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生活的时代是旧秩序崩溃和新秩序建立的过渡时期,是美国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是美国新旧两种文艺思想彼此衔接与融合的产物。他不刻意进行诗歌手法上的革新,而是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他从不形而上学地片面看待问题,而是对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辩证的思维,并期望用辩证思想解决人类生存和思想的困境。弗罗斯特诗的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诠释其诗,本文通过分析其诗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辩证关系来诠释诗人的辩证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在弗罗斯特的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者长期生活在新英格兰农村,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对大自然的奥秘有一种深刻的领悟:自然界喜怒无常,既蕴蓄着死亡的诱惑和威胁,又是智慧和幸福的源泉。因此在其诗中,弗罗斯特一方面描写了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自然的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如《雪夜林边逗留》把我们带入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令人神往的美的意境。诗人描绘了一处只有诗人和他的小马的画境,树林很美,漆黑的夜和纷纷飘落的雪花更加深了这种幽静。既有美景悦目,又有小马做伴,既不会孤独,又远离尘嚣,不受世俗打扰。林中清新的空气,加上柔风轻吹,清风拂面,给人以清新之感,是典型的返归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诗人说:“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诗人仅仅用了108个字,却已将我们带到一个由树林、积雪、冰湖、黄昏、微风、雪片等意象所展现的一种清、冷、幽、远的意境,令人思绪纯净、万虑俱化,读者仿佛与诗人一样,忘情尘世的芜杂,沉醉于自然的纯美。在此诗中人与自然达到了最完美的和谐,人与自然犹如天然的伙伴。
   然而人与自然并不总是能和谐相处,所以他诗中的自然并不总是美丽可爱的,作者同样也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彼此隔绝,自然中的人孤立无援,自然对人漠然置之,而且常常对人充满敌意。正如R.弗伦奇所说:“如果说弗罗斯特的诗歌一再强调什么东西的话……它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彼此隔绝:我们生活在一个令我们无法认识的世界中,因为大自然不愿意展示自己;而我们人类却渴望交流。”细心的读者在弗罗斯特诗中也会发现,作者所描写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冷漠而令人不快的地方,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人感到孤独绝望,大自然独立于人,按自己的规律运行,无视人的存在。如在《有必要了解乡下的事情》中,我们看到人居住的房子被烧坏,这已经是一种很大的不幸,然而更加悲哀的是小鸟儿对此却漠然置之,它们正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因季节更替所带来的充满新的生机的欢乐,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它们只关心自己的世界,对失去人类伴侣并不在意。
   弗罗斯特不仅认为大自然对人类的痛苦是冷漠的,而且还认为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是自私和敌视的,甚至有时是一种威胁。在《老人与冬夜》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位身心极度疲倦的老农夫在黑夜中踱来踱去,无法排解内心可怕的孤独,唯一的办法就是睡觉,如死去一样。老人既不能从静寂的自然中寻出一点娴静,也不能给沉寂的大自然增添一丝生机。他对自然冷漠不顾,自然使他更加孤独,人与自然彼此陌生,无法相知、相慰、相处和相融。
  
   他与围绕自己的桶站在一起——不知所措。/他用沉重的脚步吓唬脚底的地下室,/又用脚步将它吓了一跳;/——又惊吓外面那有着它声音的夜晚,/那声音熟悉得如同树枝破裂,/但更像击打盒子。/他其实是仅仅照着他自己的灯,/那个现在坐着的,/与他所了解有关的轻微灯光,/甚至连灯都谈不上。
  
   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作为一个整体向人们暗示了诗人的深刻哲理,即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认为人与自然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因有人类才有生机。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对立的。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护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如今的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然而,大自然又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和客观必然性,人类的行动如能遵守其规律,就会使自然服务于人,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尽管弗罗斯特在其诗中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坚信只要人类充满爱心,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像诗人一样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把它当做一位有个性、有尊严、有感情、有思想的朋友来对待。这样人类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真正的自由。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性,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二、人与社会的对立与统一
  
   在弗罗斯特看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重要的,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要。弗罗斯特了解现代人抑郁、孤独的处境,他既不主张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躲进社会这座安全的避风港里,也不鼓吹个人要有意识地从社会中退出来。他采取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做法,竭力寻求既不脱离社会又保持自己独特个性的途径。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像一个恋人一样同这个世界争吵。”这句话不是暗示他要反抗这个世界,而是表达了他与这个世界既统一又离异的关系。在《雪夜林边逗留》这首诗的结尾“可是我还得赶赴一个约会,/还得赴好几里路才能安睡,/还得赴好几里路才能安睡”,作者表达了他的悖论性的人生哲学。一方面他想脱离社会,摆脱人世间的烦扰和困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不能选择逃避,不能远离社会和天下人。
   这首诗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与传统的田园诗不同,诗人不仅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灵感,而且把它当作自己静观现代人困惑境地的特殊视角。清晨林中鲜有人迹的岔道、黄昏雪中夹在森林和冰湖之间的林边小道,应当可以看成现代人面临的巨大困境的缩影,而诗人此时所作的选择则是勇敢面对困难。扬鞭策马,离开诱惑,奔向远方,赶赴约会,这是诗人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的写照。读这首诗我们能从一时一地中超脱出来,扩展到更为宽广的天地,能从一事一念中升华起来,领悟到更为恢宏的精神境界。作者的经历我们也都曾有过。事情做累了想休息休息,正好环境还不错想多逗留一会,可是有事要办,身不由己,只得匆匆离去。正是这种共同的人生体验,使我们不难琢磨到这日常事件所包容的深层含意,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诗中蕴藏着大量的现代信息:即个人的愿望、外界的诱惑、社会的责任。
   弗罗斯特虽然也像其他诗人一样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浪漫的想象,然而他更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更多地赞美大地,赞美客观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东西。为了观察生活,利于沉思,他宁可舍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在大地上“步行”。他以自己的诗能同现实生活结合为一体而感欣慰,他反对诗歌中的只注重事物的精神实际而忽视事物本身的“柏拉图主义”,如他在《房上的尖顶》一诗中写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