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简析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蕴

作者:王文萃




   李白在其《把酒问月》中这样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明月高挂,锐意去求,或不可得;无意攀取,却可能万里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句句写月,既写江月美景,也写了相思离别,但最值得玩味的是他由月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美景,诗人感叹的不是人生的美好,他一连串的疑问问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无奈,面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江月,人生却是如此短暂,年年相似的江月,他可知人生的短暂?诗人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充满了封建时代文人特有的困惑、焦灼和莫名的忧虑,但另一方面,却又充溢着青春年少的希望、憧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感悟到的一种欣慰,充满着对人生的热望与追求,读来能聆听到初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之音。
   除此之外,曹操的《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博大胸襟,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失意人生,还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的恬淡追求,无不是通过明月这个自然之洁物把诗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能力表达出来。
   通过解读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关写月的诗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们把他们的思乡之切,相思之苦,对人生意义感悟等都通过月亮传递出来,月亮也因为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其意蕴丰厚耐品。然而,月亮是神秘复杂的,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她以其悠远的文化韵味焕发出迷人的光芒,永存于诗人心中,绵延不绝,历久弥香。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王文萃,新乡广播电视大学中文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① 《山海经存》: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18页。
  ② 《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6197页。
  ③ 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2页。
  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