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流浪情结

作者:孙恒存




   从《山羊不吃天堂草》到《草房子》,从《红瓦》到《根鸟》,曹文轩始终坚守着成长小说这块文学园地。在其成长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曹文轩不断地对少年流浪情节进行主动、完全和完美的建构。《山羊不吃天堂草》文末才点出了明子将要进行流浪。《草房子》中桑桑是在父亲的带领下才踏上了离家求医的流浪道路。《红瓦》中也是在文末让马水清去应征海员进行流浪。而在《根鸟》中,少年的流浪意识更加主动、流浪历程更加完全、流浪归宿更加完美。曹文轩说:“一个少年成长在现实与梦幻间。他选择了潇洒与浪漫。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契合点:神秘、梦想、出走、流浪、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陌生世界的向往与冲动……”曹文轩对文学不断地进行哲学根柢的追问,从而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主动、完全和完美地建构起少年的流浪情节。这显示出曹文轩独特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
  
  少年的流浪意识
  
   流浪者的形象在人类文学的长河中可谓琳琅满目。流浪者产生流浪意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归结起来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危机感,一个是梦想感。如:唐·吉诃德、根鸟的流浪是缘于一种梦想感。唐·吉诃德是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梦想下走上征途的,根鸟则是在一个美丽的梦(梦的具体内容是大峡谷和紫烟,但内涵却象征了一切美好的理想)的牵引下进行流浪的;《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退斯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的流浪是缘于一种危机感。奥利弗·退斯特从小失去父母,物质生活令人堪忧。在物质匮乏的危机下,他不得不流浪街头,乞讨为生。霍尔顿则是因为考试不及格,自己喜欢的女友又被人约会等问题产生精神危机才毅然离校流浪的。总之,他们在危机感和梦想感的驱使下萌生流浪意识并最终走出家门,成为一个流浪者。
   在曹文轩的成长小说中,少年都有着这种流浪意识。《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因为家庭的败落才走上流浪的道路。他们的流浪是缘于经济危机;《红葫芦》中的湾、《草房子》中的纸月因为被当地人歧视和漠视才搬家寄宿到他乡读书。他们的流浪是缘于精神危机。在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中我们可寻其萌生流浪意识的共同原因是一种危机感,且是被动萌发的。而根鸟则是因梦想感主动地踏上了流浪的历程。根鸟在打猎中从一只白鹰腿上无意获得一布条。布条上写着一个名叫紫烟的小姑娘采花时不小心掉在了一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中,她通过那只白鹰来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求救信号。紫烟恳请发现布条的人去救她。此后,根鸟多次梦见紫烟的求救和那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于是,在这些梦的牵引下他主动地萌发了流浪意识。
   可见,少年流浪意识萌生的原因在曹文轩的一系列成长小说创作中是不尽相同的。这种不同不是并列式的而是递进式的。曹文轩在其成长小说的创作中对少年萌生流浪意识的原因进行了递进式的抽象思考。在《根鸟》中,少年流浪意识更加主动,而这种抽象思考也达到了极致。这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危机到精神危机的过程,一个从被动的现实危机感到主动的象征梦想感的过程。曹文轩的这种递进式的抽象思考显示了他对文学所进行的哲学根柢的追问。对文学的形而上追问是曹文轩成长小说创作的一个特色。
  
  少年的流浪经历
  
   曹文轩说:“当下中国,浪漫主义一脉的文字几乎荡然无存,而成长中的少年其天性就是倾向浪漫的。”又说:“流浪是浪漫主义者的大情趣。”这正暗示了曹文轩的一个念头:少年成长必然要经历流浪。少年的流浪历程在《根鸟》中得以完全表达。在《根鸟》之前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红葫芦》《草房子》《红瓦》中,少年的流浪是一种初级的流浪。明子的流浪更像是在城市中游荡。湾和纸月的流浪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逃亡。他们或在一个线段上逃亡或在一个点上游荡但都不是流浪成线。在《根鸟》中,曹文轩把这一个线段或点扩展为一条线。在扩展中,曹文轩对少年流浪进行象征化和哲学性的提升从而完善了少年流浪的历程。这显示了曹文轩独特的审美追求。
   根鸟是以空间为坐标进行流浪的。根鸟的空间感要强于时间感,他去寻找梦里的那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空间的位移而不是时间的变迁。曹文轩更重视少年在空间性流浪历程中的心理成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流浪的路线:始自菊坡,中途经过青塔、米溪、莺店,然后到达那个神秘的大峡谷。下面,我们将本着根鸟的空间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结构分析:
  
   《根鸟》的情节发展是从a到n的。我们把a、c、e、g、i、k、m奇数情节放在A框架下,把b、d、f、h、j、l、n偶数情节放在B框架下。
   从分组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组是阻碍根鸟流浪的因素,B组是帮助、指引根鸟继续流浪抵达大峡谷的因素。可见,根鸟的流浪历程是在不断地受阻又不断地破阻中进行的。在受阻的过程中,他感受更多的是人间的“冷”:如黄毛的欺骗,青壶的出卖,莺店戏院老板对他的压榨等。这些因素揭示出了根鸟“最容易相信一件东西”的少年心理。在所有受阻因素中,他在米溪感到的不是“冷”而是“温暖”。但由于他沉浸在秋蔓温暖的家里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才耽搁了流浪的行程。这也是阻碍他前进的一个因素,这对于根鸟来说是一个变相的“冷”。这个因素揭示了根鸟“最容易忘记一件东西”的心理品质。在破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是“暖”:如老奶奶的照顾,独眼老人的帮助,板金的鼓励等。作者甚至不惜用一种神秘的力量去帮助根鸟。僧人的帮助更像是作者的暗助。这显示了作者同情必定经历蝉蜕过程的少年流浪者。这些破阻因素在显示作者对少年的疼爱有加的同时也成为文本叙事的动力。受阻因素和破阻因素在相互对抗中实现着文本的叙事从而完全地展现出少年根鸟的流浪历程。曹文轩通过这种对抗性的摇摆叙事也表达了他对人始终存在于矛盾中和对抗中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考。根鸟的流浪就在摇摆性的叙事中充分象征化和抽象化,从而形成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流浪。根鸟就在受阻——破阻——受阻……之间反复摇摆,在摇摆中不断前进流浪。根鸟在流浪中得到了苦难的经验。流浪者进入这个陌生而未知的社会后,他们在不断流浪中被完全社会化,不再是一个白板式的自然人。他们的信仰、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流浪中所遇到的苦难彻底颠覆了他们曾经对外面世界的美好憧憬。尽管他们也得到过世间的温暖,但是他们感受更多的是苦难的经验。而苦难的经验则成为少年蝉蜕的必备条件。
   寇欣伟说:“曹文轩放逐了根鸟,因为他相信流浪是实践浪漫的最好方式。”可见,曹文轩是以古典浪漫的姿态去描述少年流浪历程的。霍尔顿的流浪虽也是一种线性流浪但是这种流浪更多的是一种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气息。根鸟的流浪则是梦幻般的流浪,具有浪漫主义的情调。这里的菊坡、鬼谷、米溪及其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如世外桃源般原始、自然。整篇小说犹如一个童话,一个不被社会污染的美梦。作者通过抽空现实生活语境使少年流浪不断地象征化,从而使小说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和神秘色彩。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就在不断形而上的追问中超越了时间界限,成为一个永恒的存在。
  
  少年的流浪归宿
  
   在《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中,作者对少年流浪归宿的建构还不是很成熟、完美。如明子流浪的归宿作者没有写出来。而湾和纸月的归宿是一个寄居的家。在《根鸟》中,少年的流浪归宿被完美地建构起来。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居。”根鸟流浪的归宿是诗意田园般的家园。曹文轩说:“以田园为家园,是几乎所有浪漫主义流浪者的共同特征。”米兰·昆德拉说:“家园是指有我的根的地方,我所属的地方。家园的大小仅仅通过心灵的选择来决定。”这是一个形而上的精神家园。曹文轩通过抽空现实环境和互文性叙事来抽象家园的意义,使其更具形而上的意味。曹文轩认为当下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创作是借外国的哲学背景而登台演出。中国现代文学一直缺乏本土哲学思想的支持。但是中国的伦理学却很发达。曹文轩于是站在了中国古典形态的根基上进行创作。在这个一切都要现代化的世界中,曹文轩主动回返的行为使得他成为我们古典家园的守候人。曹文轩对古典家园回溯式的追寻和对根鸟流浪归宿的抽象式追问形成一种同构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