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寻找格林先生》的寓意解读
作者:汪汉利
如此看来,作品通过格里布寻找虚无的格林先生,是要强调人在荒谬与虚无中,必须用自身的行动创造出意义。这样小说在反映人生关怀这一主题上,就与著名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迥然有别。虽然后者也真切地揭示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但两者在对待困境的态度是有根本差异的。《等待戈多》展示了存在的空虚与毫无疑义,同时还揭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懵懂无知的,总渴望某种外在的力量来拯救自己。总体来说,《等待戈多》对人的基本态度是悲观和消极的。但在《寻找格林先生》里,格里布已经有了生存意识的自觉,他知道自己要生活必须不畏艰辛,在困难中不断跋涉寻找,虽然小说也认为人生存于世意味着苦难与痛苦,但同时又强调只要希望不灭,只要不断行动,就有超越苦难实现人生升华、在虚无中创造意义的可能。也就是说,《寻找格林先生》更注重人以行动改变命运的努力。
其实,小说开头《旧约》中的引文已经点明了主题:“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贝娄没有直接交待被省略掉的内容,他故意轻轻虚晃一枪,用省略号来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在《旧约》原文中,接下来内容是:“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⑤可见,作家贝娄显然与格里布一样,非常看重人行动的价值与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在选择做出行动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⑥ 格里布在做出选择之后,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命运。格里布的选择与行动验证了存在主义的信条:人存于世要通过自己的选择与行动,来设定生存的根本意义。人的行动造就了他自己。格里布对格林先生的寻找,本质上不仅是对存在意义的探寻,同时其行动本身也在书写存在的意义。
可见,不断探寻的格里布身上带有西绪福斯反抗命运的色彩。在希腊神话中,上帝为惩罚西绪福斯,让他不停地推石上山。然而就在石头被推到山上的瞬间,石头又滚回到山下。于是他又要开始新的劳作,如此循环永无止境。但是西绪福斯没有陷入绝望,他一遍一遍地与命运抗争。格里布与西绪福斯的不断抗争,实际上反映了人类不甘于被动生存,渴望通过自身行动来确证人价值的企图。如果认定存在是虚无或没有意义的话,那么行动本身就是意义。人存于世,面对生存的种种压力和死亡的威胁,不能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不能像悲观主义者那样,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人类要摆脱生存的沉沦状态,就应该迎着死亡与苦难跳起绝望的舞蹈。这是作品一个隐而不彰的主题。在小说结尾,格里布与西绪福斯一样,虽然注定一生都要辛苦劳碌,但其内心却是充实而幸福的,他也因此获得一种超然的感觉:“‘因为毕竟’,他说,‘他是可以找到的。’”格里布怀着乐观精神去不断寻找,在虚无中书写了生命的意义,最终也走向了存在的自由。虽然小说是以悲剧精神肯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可作品的指向始终是积极乐观的。
概而言之,《寻找格林先生》是篇寄寓深远蕴含复杂的短篇佳作。从文字表面看,作品字里行间汇聚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小说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悲悯情怀与焦虑意识;从隐喻层面看,主人公形象则具有基督的原型特征,作品隐含着爱与希望、受难与拯救的宗教主题;从象征层面看,作品通过格林先生若有若无的存在及格里布的不断寻找,昭示出人类生存的哲理: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无聊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在虚无中创造存在的意义。贝娄是位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家,结合作家的其他作品不难发现,《寻找格林先生》虽然蕴涵复杂,从不同视角可以作出不同的阐释,但在作家贝娄那里,他无疑是要通过这篇小说,向读者揭示人类生存的真谛。可以说,哲学象征的哲理寓意才是贝娄创作小说的初衷所在。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汪汉利(1973-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① 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卷,王誉公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文中小说引文,均出自该书。
②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③⑤ 《圣经》,中国基督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第716页,第649页。
④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⑥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