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末日与未来同现

作者:段世萍




  
  三、人成为非理性的自我异化物
  
   当人们深切意识到自己生存的世界处于全面的异化、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并对这种荒诞的生存方式又不能通过理性的方式加以解释时,他们就会幻化出一种非理性意识,企图缓解内心的焦虑、孤独,逃出令人绝望的迷惘深渊。奥尼尔在该剧中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作形而上的探索,并往往以荒诞的形式加以表现,一种非理性的人本意识贯穿其中,使剧中人物拥有更广泛的内涵。
   当蒂龙一家的命运似乎只能进入“黑夜”而找不到归宿时,他们每个人都开始放逐自己的灵魂,靠吗啡、酒精和梦幻等来寻找失落的自我。对玛丽而言,家是她获得自尊与价值的重要依靠。她的亲身经历使她深深懂得“孩子应该有个家才能长成好孩子,女人也需要一个家才能成为好母亲”。颠沛流离的客栈生活和冷冷清清的消夏别墅不是她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充满温馨爱意的家。她灵魂的失落与惆怅随着“家”的梦想的破灭使她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更加对立,并将自己更深地隐藏在内心深处。命运把玛丽抛向蒂龙,却未能让她获得一个安稳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让她来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每每是在令人恶心肮脏的旅馆里,等待烂醉如泥的丈夫蒂龙回来。她开始迷失自己,迷失在少女时代的幸福生活中——虔诚的修女信仰、超凡脱俗的天真,纯情少女的梦想异常完美。然而,内心的梦想与现实脱节,原来父母的那种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与现实的“家”所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扩大了她与理想自我的鸿沟,而又无力于其中。她只能靠吗啡才能弥补这种差距,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丢失的自我。
   在这次灵魂之旅中,埃德蒙扮演了一个无处躲藏的人物,他无力于“过去”,又唯恐面对“现在”,更不能应付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在无奈与痛苦中,他成了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埃德蒙在剧中充满着“痛苦和冷嘲的激情”对父亲背诵起了波得莱尔的散文诗:“但愿长醉不醒,这是唯一可能的事情,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如果你不愿承受时间压在你肩上的可怕重负,不愿让它把你压成齑粉,那么就继续烂醉下去吧。”他企图用非理性的“另一种存在”来表达灵魂深处的另一种自由与解放。
   在本剧第四幕中,埃德蒙与父亲蒂龙纵酒狂饮。酩酊之后的人生似乎才是埃德蒙灵魂的归宿。他不堪现实的丑恶,无限悲叹地道出:“要是能够避而不见这人生的丑恶,谁不愿意?人生就像神话中的三个蛇发女妖,谁见了它们都会变成石头。又好像人身羊足的潘神,谁见了就会丧生——我指的是心已经死了——虽然还得在这世上苟延残喘,实际上却已是行尸走肉了。”无奈之下他宁愿“做一个鬼中之鬼,倒使你感到内心平安”。这种人为鬼魂而惨白无力的非理性躲藏无异于卡夫卡笔下人物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人深感人性异化的痛苦。奥尼尔从非理性的视角给人们展示了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也即被异化了的人的呼声,表达了人与“自我”之间、与不合理的、非理性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让人们看到了人的被异化。
  
  四、希望之旅
  
   白昼结束了,通向精神家园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蒂龙一家还在受着希望与失望、困境与出路的纠缠和折磨。他们都曾为摆脱困境进行过非理性的抗争,虽然这种抗争是软弱的,但它隐含着对完美人性的追寻。奥尼尔曾说:“世上总有一个梦存在,一个最后的梦,不管你跌入多深的深渊,即使跌到深渊之底。”⑤这部戏剧之所以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就在于,它不同于其他非理性抗争异化的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奥尼尔在其中表达了他的一个信念:“家人间的爱和亲情是个人在人生旅程中的主要依靠。”
   即使蒂龙一家深感存在状态的荒诞性以及人的无助,但并未沉沦于绝望之中,而是做着自我拯救的不懈努力。他们在爱与恨的心路历程中,企图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沟通,从相互的同情理解及宽恕中获取抗争人性异化的勇气。父亲蒂龙在向儿子埃德蒙倾吐心声时说:“如果我现在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自己成了优秀的艺术家,我即使晚年无家可归只好住贫民院也绝无怨言。”这种以主体的自由选择与行动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与解放、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抗争物化意识的苏醒,是照亮灵魂之旅的摇曳之光。此外,蒂龙通过讲述自己十岁时“一个星期才赚得五毛钱”的苦难身世,获得了儿子埃德蒙对他吝啬行为的同情与谅解。杰米也一样。在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时,道出了深藏在爱与情谊背后的对弟弟埃德蒙的嫉恨“我的话完了。憋在心里的话讲出来,舒服多了。就好像做过忏悔一样。我知道你会赦免我的罪孽,是吗?”母亲也在缓解家人间紧张关系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常常劝说儿子们体谅父亲:“……他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他尽管出身低微,也没念过什么书,可硬是靠自己的力量闯出条路来!……别忘了你爸年纪老了,杰米。你也真应该体贴体贴他老人家。”“埃德蒙,你也应该想办法了解他,原谅他,不要因为他吝啬就看不起他。”他们彼此倾诉,相互倾听着,各自都表现得那么坦率、真实,充满激情。这一过程包含了积极的意义,反映了所有人复杂、深刻的经验——悲苦处境中的人们相互理解和宽恕是摆脱异化羁绊、企盼精神家园的依靠。
   四个受伤的灵魂最终似乎仍被黑夜的浓雾笼罩,他们感受到生存的黑暗和苦难的极致。剧终的景象不仅仅是蒂龙一家的困惑,更多的是对我们人类灵魂本身的追问!人类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能获得拯救吗?通过种种挣扎与抗争,我们更能理解和领悟奥尼尔对人类所作的冷峻而美好的预言:“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时才会有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也才能找到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堂。”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段世萍,文学硕士,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特拉维斯·博加德 编.奥尼尔集[M].汪义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2]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袁可嘉 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许汝祉 一种世界性、世纪性的文学思潮——20世纪对人性异化的描写[J]. 当代外国文学,1994(03).
  [5] 汪义群 当代美国戏剧[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 [美]弗吉尼亚·弗洛依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种新的评价[M]. 陈良廷、鹿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 龙文佩 编. 尤金·奥尼尔评论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8] Black, Stephen. A. Eugene O’Neill.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 Manheim,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ugene 0’Neil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0.
  [10] Martine, James J. Critical essays on Eugene O’Neill. Boston: G.K Hall & Co., 19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