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多变的旋律

作者:张 鹤




   米克·巴尔认为概述能够就日常事件比如每个星期反复出现的情况进行描述,这种叙事节奏非常适于反映一个人存在的空虚、无聊和乏味⑧。《蝴蝶收藏家》很恰切地体现了这一点。小说第一章约二千字,十一个自然段,有六处使用诸如“每晚”“每周”“每个星期天早晨”“经常”“平时”这样的字眼;在第二章前三个自然段,作者集中笔墨,再次用概述的方式叙述皮尔格拉姆从未离开过小镇,一直渴望找机会到外地去捕蝶,但他每年都做同样的事——攒钱,每年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打破他的计划,最终,他仍然每年都待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的梦——外出捕蝶。⑨ 在一成不变的时间表上,主人公的行动方式、行为地点和行动结果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概述准确地勾勒出主人公日常生活状态的枯燥与单一,也暗示着主人公内心深处巨大的无奈与绝望。
   概述运动中故事时间跨度较大,从叙事频率上看,多属于一次叙述发生多次的事件,其中的故事内容比较简略,往往直接交代事件结果。相形之下,静述运动则多以场景表现、思绪记录或评论为主,没有故事情节的发展、递进之类。在《蝴蝶收藏家》中,第一章有一部分内容是概述主人公的日常状态,即每晚、每周中反复出现的庸常琐碎的生活,其中的细节活动处处透着乏味、单调和无聊;随后,在接下来的段落中有一部分叙事属于静述,即以场景说明来展示主人公对蝴蝶标本的由衷之爱与精心呵护。小说第二章的叙述节奏与第一章极为相近,也是先以概述方式讲述主人公每一年幻想的破灭,作者有意选择了三种典型的阻碍事件——岳父去世、战争爆发、通货膨胀,每一种都具不可抗拒性,仿佛出于命运之手,令人无力应对,只能被迫放弃;随后的叙述也属于静述,先是对现实场景的展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公对蝴蝶的迷恋、专注和渴望他人与之共同分享的期盼,而后是对幻想场景的描绘,在令人心动神移的美妙去处,色彩绚丽、品种名贵的蝴蝶在黄昏的花影树荫间轻飞曼舞,而所有幻想带给主人公的却是“愈加强烈的刺痛”这句源于叙述者的评论及时而确切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真实状态,令读者越发期盼有朝一日主人公能够如愿以偿。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占整个小说近2/3的篇幅,但此处,概述与静述的叙事节奏无法直接带来叙述高潮,其中也没有突转性的事件发生,因而它们只能起到渐次铺垫的作用。小说由此进入第三章,作者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偶然事件。事件的开始以具体的时间作为标记——“(有)一天”——这类字眼,往往是情节转折的关键用语。小说中,这一天是4月1日早晨(一个有象征意味的日子),一个有钱的昆虫爱好者来此寻标本,并预定以一千马克成交,看起来皮尔格拉姆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小说的情节宛如蝴蝶合拢的羽翼,至此才真正地舒展开来。
   第三章的叙事节奏呈现为等述—概述—等述—静述,等述通常以无评论、说明的对话和行为动作为主。这里的两处动作是昆虫爱好者与皮尔格拉姆就蝴蝶标本进行的交易,还有就是主人公为外出旅行做准备的过程,作者事无巨细,一一记录。相对来说,在选择等述叙事时,纳博科夫基本是用身体动作代替语言,用间接引语代替直接引语,比如在写有钱的收藏者来访,“那人指着另一个标本,问道,‘那个——那不是蝴蝶吧?’皮尔格拉姆慢吞吞地说,那种特殊品种的标本他有一整套。‘啊,是嘛!’那人说。皮尔格拉姆挠了挠下巴上的短胡子,跛着脚走到一个角落里,拿出一个盖着玻璃罩的托盘放在柜台上”。这里本来有两场重要的对话(可以直接引起后面的购买活动),但作者不是用动作代替回答,就是把主人公从一问一答的直接对话中分离出来,而只引述他的回应行动,这一方面消泯了主人公表达的个性色彩⑩,另一方面打破了叙事节奏的单一,使其更富于变化。
   第三章的概述运动表达的是主人公对如何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的道德判断——投入小店经营、还债还是独自外出旅行;静述运动展现的是主人公在外出之际回店取零钱,感觉巨大的幸福感向他压来……一场事件至此结束,但仍然是向着高潮方向上升,却未达到极点。不过,敏感的阅读者仍然能够从这些铺垫中预感到结局的到来,尽管未必能测度出结局的样式。
   在结尾一章中,作者运用概述和静述手法交替表现伊琳娜参加婚礼后回家时的活动与思绪;然后,又是一个静述叙事,着重描绘皮尔格拉姆可能去的旅行地点及可能看到的各种迷人的蝴蝶;最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同时停止在一个时间点上——主人公猝然而亡,故事至此攀升到最高处并毫不留情地遽然停止。
   不可否认,叙事节奏通常是种表现技巧,只有不同而无优劣之分,但作者的选择与组合往往表明了个人的习惯、经验和创作意愿。纳博科夫对小说中的对话向无好感,他在一次采访中声称,“我讨厌……充满大段对话的书——事实上,当我从一个带着希望的出版商那里收到一本新小说时,我首先看书里有多少对话,如果对话太多或者太吊人胃口,我就嘭地一声合上书,不许它上我的床”{11},确实,读者很少会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看到大段大段的纯对话,他并不是不写对话,但常常在对话中插入大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或叙述者评论以消除对话过多可能带来的直白与匆促,使小说不至于丧失含蓄的诗意。
   《蝴蝶收藏家》是纳博科夫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篇幅虽然不长,其中采用的叙事技巧却变化繁复,犹如一首旋律多变的乐曲,值得细细地倾听和揣摩。
  (责任编辑:水 涓)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为QW200402
   作者简介:张鹤,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评论研究工作。
  ① aurelian指昆虫采集家、蝶蛾研究家。《外国文学》1995年第2期曾翻译此文,题目为《奥勒留》(李卫译)。
  ② 同故事叙述者指叙述者与小说人物同处于一个叙事平面,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其聚焦点一定是有限度的;全知型叙述者则处于小说故事之外,其聚焦点原则上不受限制。二者本是矛盾的,但纳博科夫却偏偏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他的创造性。
  ③④ Aurelian from Nabokov’s Dozen(A Collection of Thirteen Stories), Vladimir Nabokov,AVON BOOKS ,1958. 此处部分译文参考了李卫的翻译。
  ⑤⑧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⑥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⑦ 叙事时距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此处选用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使用的术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⑨ 在小说的第一、二章中,多处地方使用诸如on Saturdays,on Sundays,on workdays,every year,always,usually,never等表达时间的词汇。
  ⑩ 这是作家有意选择的方式,在这篇小说中,他一直是用叙述者的说明与评价表现人物个性,而不是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
  {11} 纳博科夫:《固执己见》,潘小松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