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与嵇茂齐书》一文应为赵至所写

作者:樊 荣




  
  二
  
   确定《文选》卷第四十三书下与《全晋文》卷六十七中的《与嵇茂齐书》一文的真正作者是赵至赵景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旁证,就是嵇茂齐写有《答赵景真书》。在书中,他对赵至的指责有针对性地予以答复,耐心地陈述了自己无奈的处境,并对赵至当时的状况深表同情,虽有言不由衷、虚与委蛇之嫌,但对于原书而言却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针对赵至的无情讽刺,嵇茂齐在《答赵景真书》中回应曰:“游眄春圃,情有秋林之悴;濯足夏流,心怀冬冰之惨,对荣宴而不乐,临清觞而无叹。”对于赵至的痛心疾首,壮志未酬,嵇茂齐绵里藏针,明褒暗贬,话外有话。“今足下琬琰之朴未剖,而求光时之价;麒麟之足未抒,而希绝景之功;心锐而动浅,望速而应迟,故有企伫之怀尔。”嵇康欣赏赵至,有“卿头小而锐,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②的评价,且赵至“论议清辩,有纵横才气”,“幽州三辟部从事,断九狱,见称精审”③,兼具兵家与法家之风。这样前呼后应,左右逢源,也可以得出《与嵇茂齐书》一文的真正作者是赵至而并非吕安的结论。
   嵇康在《幽愤诗》结尾表达了欲“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的愿望。《世说新语·容止》在谈起嵇康时,也认为他“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但是,嵇康却先后撰写了《太师箴》《释私论》、《卜疑》《圣贤高士传》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一系列文章,在舆论上反对司马氏集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建立起了较新的人才价值观念。在嵇康《明胆论》中的明胆之辩,本来是汉魏之际才性之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随着社会局面的变化,对于明智与胆略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明胆论》通过与吕安的论辩,借助吕安之口主张胆能生明,明亦能生胆;而嵇康则基于人的先天禀赋认为明胆异气,不能相生,有一定的偏颇和消极倾向。文章通过评价郑国子家、左师向戎、汉代贾谊、霍光等人,阐述了在关键时刻当断不断、反遭其乱的教训,讴歌了田延年、樊于期、王陵母等人的肝胆豪气,说明了明能生胆的豪壮、勇武仗义的气概是多么的可贵。与赵至《与嵇茂齐书》中的思想格调相得益彰,完全是另外一种新面孔。在才性四本的论辩过程中,司马氏集团主张才性合、才性同,曹魏集团是主张才性异、才性离的。《明胆论》中的观点明显接受了才性异、才性离的影响,与嵇康《答二郭三首》诗其一中的“寡智自生灾,屡使众衅成。豫子匿梁侧,聂政变其形。顾此怀怛惕,虑在苟自宁”相互配合,可以认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称嵇康“自比豫、聂”是言之有据的。再联系嵇康临终时演奏的《广陵散》琴曲中《聂政刺韩王曲》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了解嵇康在特定时期的抗争思想。
   嵇康以谋为不轨之罪,为司马兄弟所害,固然有锺会诬陷的因素,但是,嵇康的罪状也并非空穴来风。从感情出发,我们宁愿相信嵇康只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但是,也正因为他有独特的思想,在当时的特定情况下,奔波于山阳、浊鹿城、百家岩、邺城与洛阳太学之间的思想家嵇康才更想有一番作为。嵇康的结局再一次证明了思想家必定依附于一定政治集团的论断。我相信如果本文的读者如果能与我一样,进行一番现场考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有资料的话;如果您有兴趣能与我去现场考察一下百家岩、山阳现场,当场与古人进行一番近距离对话的话,或许您会认为我的看法有着一定的道理。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樊荣,现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河南省新乡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① 卫绍生:《嵇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化人生中文网(http∶//mulong.net ) 2005-3-11.
  ②③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9年4月版,第1586页,第1587页。
  
  参考文献:
  [1]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A]. 北京:中华书局,1958.12.
  [2]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4.
  [3]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
  [5] 李善.文选[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6] 刘志伟.魏晋文化与文学论稿[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5.
  [7]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容止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8.
  [8] 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A].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