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及其成因

作者:卜海艳




  青年时期,张爱玲曾倾心胡兰成。他们也确实度过了一段美丽的时光。但在敌伪时期,胡兰成的文品和人品却表现出恩仇颠倒、是非混淆,结果还抛弃了张爱玲。惟其有过幸福,结局才更显凄清与悲凉,正如张爱玲叹曰:“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③
  以一种萎谢的心情去看世间百态,去看芸芸众生。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其笔下的女性总是千般挣扎,却没有出路。
  
  三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道:“个人即使来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④
  开头一句话的意思是“时代”比个人仓促。人们一般常说“人生苦短”“让时间来证明”,即“个人”总要比“时代”、“时间”、历史来得仓促。张爱玲又何出此语呢?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⑤在《我看苏青》中又有这样的论述:“如果感到时间逼迫,那么真的要说逼迫,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比“个人”还要仓促的时代是指某一段具体的时间,所谓“她的时代”是指最适合她,而她也最如鱼得水,活得来劲的一段时间。
  那么,张爱玲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
  对此,柯灵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所当然是主流,除此以外,就都看作是离谱、旁门左道,既为正统做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抗战胜利以后,兵荒马乱、剑拔弩张,文学本身已成为可有可无,更没有曹七巧、流苏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五年),是命中注定,千载一时,‘过了这村,没有那店’。”⑦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张爱玲清楚地认识到属于她的时代,也清楚地认识到“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的时代正在流逝,并且一去不复返,因此便感到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在张爱玲这里,时间被认为极不稳定的因素,意味着文明的颓败,意味着美好事物的逝去,成为流离动荡的乱世的根源。”⑧这种意识潜在地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浸透了那样一种不欲言明的深刻的没落感。
  张爱玲是在最高层次的意义上,认为惟荒凉是人性的、人生的实有,但高处不胜寒,张爱玲还要从高而降,在这不可靠的世界里,想抓住一点熟悉可靠的东西,在满目荒凉里寻找一些慰藉,哪怕这慰藉终不免落花流水去。因此其笔下的女性也是充满了追逐,充满了寻觅,怀着这样那样的欲望,想在这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可以立身,但结果却是惟追逐才更失望,惟寻觅才更荒凉,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无论你怎样都逃脱不了命运的网,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没有出路。
  
  结 语
  
  自五四以来,陈衡哲、庐隐、冯沅君、丁玲、冰心、萧红等女作家都先后以不同的形式和语言书写女性经验,并藉此将女性特质纳入文学史。在此方面,张爱玲有其独特之处。她因在家庭和时代中找不到个人的坐标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以一颗忧伤孤寂的心面对“时代沉落”和“仓促”“破坏”的趋势,而感到“惘惘的威胁”,形成了悲剧气质、苍凉心态和感伤情调。用这种眼光去看纷纭人生,无怪乎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情感体验会千疮百孔,无论怎样挣扎都没有出路。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卜海艳(1978- ),文学硕士,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①张子静.我的姐姐[A].金锁沉香张爱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②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③ 于青.《张爱玲传略》[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④ 张爱玲.《〈传奇〉再版序》[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⑤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⑥ 张爱玲.《我看苏青》[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⑦ 柯灵.《遥寄张爱玲》[A].《张爱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⑧ 冯爱琳.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J].惠州学院学报.200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