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超越死亡的回归之旅

作者:王育芳




  丁尼生诗中充溢着一种对待死亡的宁静超然的气象,而勃朗宁的《向前看》却弥散着一种壮怀激烈,决不向死神屈服的勇气。两诗的差别好比唐诗中田园诗与边塞诗的区别,其风格一为宁静恬淡,一为慷慨豪迈。
  丁尼生与勃朗宁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的父亲是一个被剥夺了继承权的神职人员,而后者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银行职员的家庭,前者接受了剑桥大学的教育,而后者的知识来自于父亲图书室中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阅读,前者半生被贫困所扰,后者从不需工作谋生。这些因素或许对二人不同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丁尼生具有一种内敛沉思的气质而勃朗宁是一个精力充沛、富于激情、生性乐观的人,当他第一次与伊丽莎白会面的时候,“宛如一道阳光射进她的幽居的病室”。此外两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一人年少时遭丧失之痛,一人拥有着一段为世人传为佳话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庶几也加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与思想倾向。一人对生命持着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另一人则怀抱一种疑虑悲观之感。
  在其一生中丁尼生经常为怀疑主义与基督教信仰的不确定性所困扰,这一困扰也同样普遍侵袭着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中产阶级。阿诺德的《多佛海滨》一诗反映当时社会中这一思想主流。勃朗宁年轻时受雪莱影响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后来他的信仰虽几经剧烈转变,他依然是一个非正统的基督徒和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人。他的信仰远非他有些诗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单纯,他被誉为那个时代哲学与宗教方面的导师。他那艰难赢得的信仰基于他对苦难价值的理解。在他看来,“神创造出了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作为一种训练场和一种历练灵魂的谷地”③。故而勃朗宁似乎从未遇到过如丁尼生和他同时代的人所遭遇到的那样大的信仰方面的危机与困扰。亨利•詹姆斯称之为“一个卓越的无与伦比的现代人”。
  丁尼生是一个正统的基督徒而勃朗宁是自由思想者,两人宗教信念的不同清楚地反映在两人的诗行之中:
  
  脱离时代,诀别人世, 大潮将带我踏上遥远的征途;
  因为,渡过沙洲之后,
  领航人,我期盼亲眼目睹
  ──《渡沙洲》
  
  身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尤其在他晚年的时候,经历了人生早期所有那些痛苦怀疑和困惑之后,他最终与自己的人生和信仰达成和解。唯其有了“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也必复活”(《约翰福音》)这样的笃信,他才可以做到“死,归也”这样的超脱,才可能将死亡视为另一个更高存在的开始。
  而勃朗宁对死亡却怀抱着另一种憧憬:
  
  我灵魂的灵魂!我将再次拥抱你,
  让其他人去和上帝在一起!
  ──《向前看》
  
  作为一个自由思想者,勃朗宁不追求死后的永生,亦不期待与上帝的同在,他渴望的是唯有死亡才能帮他跨越的那道天人两隔的门槛,与妻子的重逢相见。从某种意义上讲,跨越死亡,他便能够重返另一个精神的家园,在那里他可以与所爱的人徜徉在无生无死的永恒里。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入世而现实的人,勃朗宁赋予爱情以崇高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中,他向来关注的是现世的人生、探索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虚渺的来世与上帝。在他这首关涉死亡的诗中,爱依然是死后对灵魂的救赎与对死亡的超越之所在。
  这两首诗也大体反映了两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丁尼生是一位语言大师。一位评论家曾指出:“他是一个文字的发展者而非思想的发现者。”④且不论此话偏颇与否,它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丁尼生运用语言的才能。此外如前面讨论过的,他还具有一种罕见的融情于景的技巧。在《渡沙洲》中,词语简洁流畅、结构紧凑,全诗具有一种歌谣般明净的风格与音乐的旋律。丁尼生属于剑桥派诗人,他的诗歌引导了维多利亚时期一代古典而传统的诗风。
  正如他本人远离所谓正统的基督教,勃朗宁的诗歌也迥异于任何诗歌传统。他的诗歌从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主流旁逸斜出自成一体,而他的戏剧独白则是对英国诗歌最有创造性的一大贡献。他的诗歌兼容并蓄,运用大量种种不同的语言因素,无论是外来词还是古奥词,无论是口语化的还是刻板直白的。他曾写道:“我所关注的是人类灵魂发展中的一些事件”,他那常常显得突兀不谐的诗歌风格和出人意料的字词搭配正是为了适于这一主题表达的需要。有时为了揭示人们复杂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相伴的动荡情感,他的诗歌往往牺牲掉节奏的流畅与和谐的美感。《向前看》一诗可看作一首戏剧独白,在诗中诗人满怀激情一步步披露了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渐次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心的斗争与冲突,这首诗显示出一种心智的力量与感情的强度,从一些伟大的诗人如莎士比亚与弥尔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相似的特征。
  在现代文学的视野中,丁尼生以及他所代表的传统的维多利亚诗风在渐次消退,而勃朗宁则以其作品的现代性备受当代人的瞩目。然而在他们各自关于死亡的诗歌里,他们将自己对于生的思考和体验融贯入对于死的或隽永或激越的诗篇。跨越时光之流,那些诗行依然向我们诉说着诗人们曾经在尘世中的存在和他们在艺术殿堂里的永生。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王育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三十二卷),日本:新潮社,昭和57年, 第413-第414页。
  ② 参见尉迟淦:《道家的灵性关怀》,《江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第9-第15页。
  ③④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2. M.H.Abrams,General Editor.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Fourth Edition.1986. pp1123,pp112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