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作者:张兰仙
三、如在天涯无尽头:知音难觅的悲哀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宋代,妇女永远只能 “伏于人”,女性的地位低下,离婚的女性尤甚。爱情婚姻的失败、社会的舆论加上人们的歧视,使朱淑真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有论者说朱淑真与夫仳离返回娘家后,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依然对情感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和期待。金性尧先生在《朱淑真评传》中说:“她所觅之新欢,姓名无可考。”[14]时代久远,详细记载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从朱淑真现存的诗词中,可略见端倪。
《鹊桥仙•七夕》说:“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情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此词一反秦观的爱情观,诗人希望牛郎织女年年岁岁都能朝夕相处。“拼瘦损,无妨为伊”(《咏梅•冻合疏离》),流露出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自主与勇敢追求。被人称为“放诞”得妙的《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更是大胆描写了诗人与情人幽会出游时的情景,表现出了诗人不避礼教、不畏人言的独特个性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记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元夕•生查子》)在这里,诗人决不躲闪任何隐讳,全然蔑视森严的礼教,大胆说出与情人幽会之事,吐露了对情人真挚的爱情及对情人的痛苦思念。
朱淑真的痛苦,来自于无爱的婚姻,来自于她始终对爱怀有企盼,并奢望在婚姻之外能寻求她理想中的爱情,而在残酷的现实中朱淑真想要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才女,爱情离她太遥远了。缪先生说她“不知何故又与情人决裂了”[15]。“宛转愁难遣,团圆事未谐。”(《中秋值雨》)“分明此去无多地,如在天涯无尽头。”(《寄情》)爱情自始至终都是她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当这根精神支柱倒塌的时候,更加剧了诗人断肠的人生。《江城子•赏春》:“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翠衾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其情思之悱恻,语言之芳馨,用心之凄苦可知。”[16]此词开篇写春日饮宴,引出对往日欢会的回忆,再追忆离别时的悲痛。当诗人忆起那些曾经让她陶醉过的幸福,忍不住手把梨花泪湿栏杆。诗中借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别离之情。她梦见自己和相爱之人结起了姻缘,两人在“水云间”相会,沉浸在幸福之中;梦醒时“愁恨又依然”,写出了诗人的失望、空虚、惆怅、痛苦的无限愁怨。夤缘,出自《旧唐书•令狐楚牛僧儒传》“乔松孤立,萝莺夤缘,柔附凌云,岂曰能贤”,原是以女萝和莺这两种藤蔓植物靠攀援乔松而寄生扶摇直上,比喻利用关系,向上巴结而得高位。而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无独立性的女子难以得到理想的爱情。因此,词人想到今生今世再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那份真爱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天易见,见伊难”的绝望悲鸣,极尽知音难觅的悲哀。
四、哭损双眸断尽肠:精神失依的凄绝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幸福都寄托在婚姻上。“朱淑真先有情人而后由父母主婚”[17]嫁给汪纲,由于“所嫁非偶”,她毅然决然脱离了夫妇关系,返回母家,从此更加重了对过去情人的怀恋。可迫于社会的压力,恋人与她偶见一面也是“非法”且不可明言的,情人与她的关系若即若离,使朱淑真倍加思念,爱恨迭生。“却扇羞花春已空,扫红吹白任颠风。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词人认为,不能团圆有个音信也好,没有音信能做个梦,在梦中相见也好。但现在人不见,信不通,梦不成,诗人的词境中就只有“愁”了。从最初的 “一曲阑干一曲愁”(《元夜遇雨》)、“欲寄相思满纸愁” (《寄情》),到“自如春来日日愁”(《春日杂书》其十)、“年年对景倍添愁”(《暮秋》),再到“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 (《秋夜闻雨》其三)、“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 (《得家嫂书》)……在她的眼中,到处都是一片“愁”的世界。她的愁无处可诉,情好像有所寄实际却无人可寄,这种无望中的希望也就成了诗人心中一种永恒的残缺和剧痛。
心灵上无所依托,使她的生活没有一线希望。白天,她孤零一人,苦度光阴,“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生查子》);晚上,她剔尽寒灯,彻夜难眠!“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阿那曲》)。笔调之低沉,意境之悲凉,对爱情的盼望与热诚转化为无奈与绝望。她常常“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减字木兰花•春怨》)、“独坐小窗”、“独自凭栏”、“独自徘徊”、“独依泪偷流”。甚至在佳节之际,她也只能“独自频斟守岁杯” (《除夜》),这些“独”字渗透了诗人凄苦愁绝、孤独无奈的心境,以至于后来到了“愁病相仍”的境地。“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恨春》) “哭损双眸断尽肠, 怕黄昏后到昏黄。”(《秋夜有感》) “自是断肠听不得, 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闻笛》) “蓬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无比苦闷和天地无告的悲哀。 她的《菩萨蛮•咏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以有情人对无情之花,花不解人意,写出人的孤寂凄凉;以无知之花寒写有知之人寒,透出怀人之深切的悲凉凄恻。“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诗人把月缺的自然现象当作心灵的慰藉,极尽孤独冷寂的情貌,使人不忍卒读。
朱淑真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又是觉醒的一生。透过其一生遭遇与“断肠”诗词,我们可以听到旧时代知识女性人格被压抑,感情受折磨,才能被漠视的哀歌;看到诗人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傲骨。诚如黄嫣梨所说:“朱淑真生于礼教森严、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中,却能大胆强烈地追求诚挚的爱情,实在令人敬佩之至。她的思想可说已走向时代之先了。”[18]至此,我们可以认为,个性自由的追求和追求的无法实现,正是诗人“断肠”的真正内涵。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兰仙(1973-),云南省德宏师专中文系教师,四川大学访问学者,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研究。
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②⑨ [明]陈霆.诸山堂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③[13][18] 黄嫣梨.朱淑真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④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⑤ [宋]魏仲恭.断肠诗词•序.见:朱淑真.断肠诗词[M].长春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⑥ 张宗.词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⑦⑧ 转引自许山河.从头便是断肠声——试论朱淑真的《断肠词》[J].海南大学学报.1990,(1).
⑩[11] 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J].文学遗产,1994,(2).
[12] 王乙.颈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J].江汉论坛,1990,(12).
[14] 转引自黄雪琼.泪不等闲流,挥断五湖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5] 缪钺.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断肠词[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3).
[16] 宋词百科辞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7]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 郑先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版.
[2] 张 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朱淑真,郑元佐注.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 刘晓林.独留幽怨向黄昏——朱淑真《断肠词》抒情主人公形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4.(1).
[5] 刘 洁.断肠诗吟恩怨情——朱淑真诗词意蕴新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