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诗经·秦风·黄鸟》主旨考辨
作者:李敬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殉制度在秦国仍旧大行其道,丝毫没有日趋衰落的迹象。究其原因,丧葬习俗所固有的保守性是其一,秦嬴民族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其二。在秦穆公所生活的时代,人殉仍是一种普遍现象。《史记•秦本纪》:“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献公元年,止从死。”秦武公卒年是公元前678年,秦献公元年是公元前384年。秦穆公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上距秦国出现人殉制度已有58年,而秦国废除人殉制度则在秦穆公死了238年之后。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分析了秦穆公以人从殉的时代背景,也并未将从殉作为可以责难秦穆公的缘由:“殉葬的习俗除秦以外,各国都是有的……不过到秦穆公的时候,殉葬才成了问题。殉葬成问题的原因就是人民独立性的发现……尽管《秦誓》里面把人的价值提到最高点,而秦穆公自己死的时候偏偏要叫三良从葬,这不一定就是秦穆公自己的矛盾,这只是时代的矛盾的反映。秦穆公的时代应该是新旧正在转换的时代,这儿是矛盾的冲突达到高潮的时候。像这样《秦誓》在强调人的价值,《黄鸟》同时也在痛悼三良,所以人的发现,我们可以知道正是新来时代的主要脉搏。”
我们认为,程大昌(1123-1195)笃学,精于考辨,所著《程氏考古编》十卷,是一部以考据见长的学术专著,因而其说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历来在考察《黄鸟》主旨时,人们之所以更乐于接受反对人殉、哀悼“三良”说,而难于接受自杀以从死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大多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去看待“三良”的死非其命,从阶级对立的角度去揣度秦穆公以人从殉的发指暴行,在主观情感占上风的思维过程中,历史真实、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往往被忽略。值得注意的是,后代文人在用《黄鸟》为典时表露出的价值取向,也不能构成《黄鸟》主旨反对人殉、哀悼“三良”说的实证。东汉•王粲《咏史》:“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曹植《三良诗》:“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唐•柳宗元《咏三良》:“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敬平(1968-),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3] 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5.
[4] 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0.
[5]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8.
[6] 刘亚玲.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7]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8]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程大昌.程氏考古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0]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