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家”的焦虑
作者:赵 彬 苏克军
传统是“吃人”的,那么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又如何呢?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现代象征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群兽“吃人”的昏暗世界,在这种社会中,人是残忍的,虚伪的,冷酷的,人性是扭曲的,而且被当做“从来如此”“便对”[11],因而人们习以为常,没有觉悟,即便有“摩罗战士”出来呐喊,意欲唤醒蒙昧的愚众,却反而被当做疯子迫害。一言以蔽之,“没有真的人”,只有兽,如“海乙那”般“狼的亲眷”,仍然在继续“吃人”。《狂人日记》中的提到的村子叫“狼子村”,正是鲁迅把现实社会比作野兽部落的意思。《狂人日记》实际上就在反复讲述着“狂人”对周围“吃人”现象的发现,从表面上看这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病态心理,但实际上却是鲁迅在反复暗示着现实社会中“吃人”的血淋淋的现状。
总之,现实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使鲁迅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一直持续终生,鲁迅以后的作品中反复言说着同样的主题,鲁迅用一个一个的带有“狂人”特征的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类似“狂人”的话语,反复抒写着他内心的忧愤、绝望与痛苦,隐喻着他置身于“吃人”群体中的孤独与无奈。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界的先驱,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的先知和智者,鲁迅承受着常人难以体验和描述的心灵的孤独。在失去了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之后,鲁迅只能选择了“过客”的道路,就是只能不断地走,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不断地漂泊、流浪,“彷徨于无地”[12]。
人身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时间的交织、交替中,这三种时间之流是人生命意识的基础。鲁迅从过去和现在中看到的只是“吃人”二字,感受到的是地狱般恐怖和阴暗,如置身于荒漠之中。“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只有我被黑暗沉没”[13],“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过去和现在已无可留恋,那么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了。所以,鲁迅才在《狂人日记》里提出了从这“家”中拯救孩子,重新建立起美好的“家”,“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4]的呼吁。这一呼吁,至今仍响彻在世人耳边。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赵 彬,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苏克军, 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
①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② 鲁迅:《<野草>题辞》。
③ 鲁迅:《南腔北调集•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④ 《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9月第2版,第425页。
⑤ 《礼记•大学》。
⑥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⑦ 鲁迅: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信,《两地书》,《鲁迅全集》,卷 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第20页。
⑧ 鲁迅:《呐喊•自序》。
⑨ [德]黑格尔著: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4页。
⑩[11] 鲁迅:《狂人日记》。
[12][13] 鲁迅:《野草•影的告别》。
[14]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