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张晓妹 倪金华
摘要:台湾原住民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较多的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借助他者之眼,考察国内与国外的研究动态与成果,主要从殖民与反殖民、反抗与呐喊、主体性建构这三个历史主题,探析台湾原住民文学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以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对台湾文学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与研究,国内大陆相较于台湾本土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关注要稍迟些,而国外如日本对台湾原住民民俗方面关注得特别早,早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的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森丑之助和铃木质等人都曾对台湾原住民民俗进行过田野调查与记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源。其中关于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研究由于视角与方法的不同,其研究成果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我国国内来说,由于海峡两岸的人为阻隔,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而且资料的流通也不如日本。大陆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意识形态上考虑要多些,文本的细读方面也有些欠缺;台湾本地学者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则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缺陷,但有明显的本土色彩,视野还不够开阔。日本学者治学态度严谨是值得中国海峡两岸的学者学习的。我们从综合性、世界性的比较视野解读台湾原住民文学,这对丰富和繁荣学术论坛有着重要的意义。
宏观考察国内外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研究成果各异。首先,对台湾原住民的定义的观照,国内外都各有不同,即使是台湾本地学者对此亦存有一定的分歧。国内学者朱双一认为:山地文学包含了汉族作家以高山族同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和高山族作家本身的创作。①他是从写作题材为重要元素来界定山地文学,以作家血缘身份来界定原住民文学的。虽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排湾族陈英雄以汉字来书写原住民文学,但那时的原住民文学尚未形成规模,直到上世纪 80年代,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才兴盛起来,对此吴锦发先生可谓功不可没,他选编出版了台湾山地第一本小说集《悲情的山林》。日本学者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界定相对更为宽泛,甚至认为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作家以山地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台湾原住民文学范畴。台湾到目前为止对原住民文学的定义概括最具体的是叶石涛先生,他主要从作者身份、文学审美、语言文字、意识形态和未来走向几个方面详加阐述:
第一 、原住民文学包括山地九族、平埔九族所写的文学,皆包括在台湾文学里面,但原住民文学不包括日本人、汉人所写的原住民题材作品。
第二 、原住民文学是台湾文学里面最具特异性的文学,因为它反应了原住民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家族观念,和汉人不同,所以原住民文学应当发扬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并应兼顾语言的特色,磨炼文学表达的技巧,提高其文学品质。
第三 、原住民文学是原住民提高其族群地位、抗争手段的一部分,反映原住民所受的伤害、压迫,争取汉人的合作,以达成其目标。
第四 、现阶段的原住民文学保留汉文创作有其必要,便于对外沟通,至于母语文学则需加强努力和奋斗。
第五 、原住民文学是最有希望的文学,应可尝试结合全世界之弱小民族文学,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奋斗。②
近二十年来,台湾的原住民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专著有吕慧珍著的《书写部落记忆:九〇年代台湾原住民小说研究》和孙大川的《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与政治》、《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以及《台湾原住民族汉语学选集——评论卷》、《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和《东台湾原住民民族生态学论文集》等评论集。一些原住民族作家如孙大川和瓦历斯等作家也参与其中,他们有的运用西方理论加以阐述,这种立足于自身并采用世界的眼光来考察本族文学创作,对正确引导原住民文学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大陆的原住民文学研究者,主要有朱双一、古继堂、古远清、倪金华、周翔、李?、岳玉杰、李瑛等人。除了何湛然《台湾原住民文学初论》、周翔《试论台湾原住民现代作家文学》和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原住民文学创作》三篇硕士论文外,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是以单篇论文呈现。纵观大陆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研究显然有些冷清,当然,一方面与原住民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关,比如大陆迄今未出版其图书,因而读者相对较少。大陆版的台湾文学如《台湾文学史》、《简明台湾文学史》、《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和《当今台湾文学风貌》,这四本书中都将原住民文学单独分列了出来,作为专章或专节来书写,可见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出现有了特定的文学史价值,尤其是对繁荣台湾文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朱双一在《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中是这样界定原住民文学对汉原民族融合及台湾文学所拥有的贡献的:“台湾原住民对友邻、同胞、兄弟民族谦和友善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汉族作家,使他们也有了‘愿意去融合’的认知和心愿,并在作品中加以体现,为当代台湾文学平添了新风景。这不能不说是原住民文化对于台湾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贡献。”③陈思和也给予关注,他指出:“我们所讨论的原住民文学因素给台湾海洋文学所带来的原创性特点,只是就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而界定的。”④他进一步指出,雅美族作家夏曼·蓝波安的文学创作,是建立在族群文化形态之上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从而具有了新的民俗美学内涵。对于这种特异性,台湾许俊雅也谈到它的意义所在,“让我们省思台湾文学未来的发展”⑤。台湾原住民中,“自然世界观”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并成为他们区别于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陆的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的薄弱,日本在这个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日本学界一向重视实证精神,把对台湾原住民现实生活状况的实地考察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结合起来思考,研究探寻台湾原住民的历史与现实生存发展问题。冈崎郁子曾两度拜访布农族作家拓拔斯,并著有《台湾文学——异端的系谱》。日本立命馆大学的藤卷正己教授主要研究台湾都市原住民的生存课题。通过实地调查,针对都市原住民的贫穷、卖春、恶劣的居住生活条件等问题,对照联系台湾原住民作家吴锦发编辑的台湾原住民文学作品集《悲情的山林》中所反映的“黄昏的部落”的描写,揭示台湾原住民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他指出,“男人出海、女人下海”是对那些走出山地来到平地的原住民的穷困状况的象征性概括⑥。本成蹊高等学校的河原功在他的文章《台湾原住民的悲哀——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视角》⑦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视角,即以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宫泽贤治、中村古峡、佐藤春夫三人描写台湾原住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为例,考察日本作家笔下所传达给日本读者的台湾原住民的悲惨生活。
台湾天理大学教授下村作次郎曾经监译解说过吴锦发编著的《悲情的山林——台湾山地小说选》,出版台湾文学研究论文集《从文学读台湾》。他的研究视野开阔,对中国文学(特别是百年台湾文学)、日本文学、东南亚华人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有着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曾经以‘高砂义务队’的名义被编入旧日本军的一员,上战场打过仗。和日本关系如此深厚的”台湾“高砂族”的后裔,“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抱有极大的关心。⑧
综观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其研究成果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其文学自身具有以自然为经、以民俗为纬的书写特色,凸现台湾原住民山海人文经验的族群意识,除了具有文学价值外,还具有民俗学、人类学等价值,所以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责任编辑:吕晓东)
本论文系国务院侨办“日本和中国的台湾文学比较观”课题编号:05qsk10
作者简介:倪金华(1953-),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张晓妹(1981-),华侨大学文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① 朱双一《九十年代以来高山族山地文学的发展》,《台湾研究》[J],1995年第1期。
②③ 黄玲华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C],台北市: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37页。
④ 陈思和《试论90年代台湾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A],引自: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chensihe/200505/1514.html。
⑤ 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下)》[C],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县中和市,第25页。
⑥ 藤卷正己《台湾都市原住民问题及其背景——鲁凯族的原乡、屏东县雾台乡的“风景”》,《天理台湾学会年报》[J],第七号1998年6月。
⑦ 河原功《台湾原住民的悲哀——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视角》,《天理台湾学会学报》[J],第十号2001年3月。
⑧下村作次郎,黄英哲编、涂翠花译,《台湾文学研究在日本、台湾原住民的诗与文学》[M],前卫出版社,1994年版,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