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作者:马雅琴
第三,项羽以仁德、率真的情怀对待朋友。这主要体现在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上。经过殊死拼搏,项羽和他的勇士退到了乌江,而乌江亭长知道项羽兵败,必经此处,便准备了一只小船在这里等候他。乌江亭长力劝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为了报答亭长的真情厚意,项羽把自己心爱的乌骓马赠送给亭长,以示纪念。自刎之前,“(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最后自刎乌江。项羽的仁德、豪放,应使吕马童汗颜,羞愧难当;项羽的仁德、豪放,也令我们唏嘘不已。在古代的英雄群体中,有这种壮举的英雄人物,只有项羽一人。对此,杨春吉先生在《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一文中说:“项羽的性格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的矛盾冲突。他一方面刚毅勇敢,一方面柔肠百转;一方面温和仁慈,彬彬有礼,一方面凶狠残暴,杀人如麻。其脆弱的感情闸门极易被虚假的亲近所攻破,进而表现为错位的仁爱和荒唐的姑息。滥施仁爱,缺乏深谋远虑。项羽注重情感因素和个人易怒而将是非曲直置于次要地位。这种性格导致项羽失败。” 对项羽复杂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三、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
鲁迅先生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项羽一方面刚毅勇敢,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方面又柔肠百转,是一个柔情似水的男子。
战国时期的楚国,占据广大的江、淮流域地区。秀丽的青山绿水,熏陶了楚地人的浪漫情怀。“楚辞”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才、绚烂的风格,无不体现出楚国人民的浪漫精神。这种情怀对项羽人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项羽不是一个完人,他有致命的弱点。但是他的人格值得我们赞赏,因为他有丰富纯真的情感。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伟岸的身躯,豪放的个性,再加上丰富纯真的情感,使项羽的人格更加高大,更加令后人敬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垓下歌”,不仅唱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还唱出了项羽对虞姬的真情;不仅说明项羽是一个痴情男人,还显示出项羽是一个英雄式的痴情男儿。“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试想,如果没有“慷慨别姬”的凄美,项羽的英雄形象将是干瘪的,无味的;没有“慷慨别姬”的凄美,我们今天“霸王别姬”的影视剧将从何而来?“慷慨别姬”的凄美,使项羽的英雄形象摇曳多姿。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重视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阳刚之气,倡导“不降其志,不辱其身”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⑦的刚健人格。这种阳刚之气,在项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乌江岸边,他谢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得失,而是想到对不起江东父老,他不愿怀抱愧疚之情在江东称王,所以,项羽自刎乌江的举动,使他的悲剧得到了升华,从而富有崇高美。因为在他自刎乌江的举动中,体现出凌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和高昂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胸怀坦荡的英雄本色。项羽毅然决然的、惊天动地的自刎乌江,不仅令当时的汉军震惊,让天地为之动容,更让后人为之歌唱。从此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就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杜牧、王安石等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骨气进行了礼赞。
清代评论家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云:“羽纪字字是写霸王气概,电掣雷轰,万人辟易,大者如会稽斩守、巨鹿破秦、鸿门会沛公、睢水围汉三匝;小者如浙江观秦皇、广武叱楼烦、垓下叱赤泉侯,斩将刈旗,至死犹不失本色;或正写,或旁写,处处活现出一拔山盖世之雄,笔力直透纸背,真是色色可人。”⑧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其生花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项羽。一代英雄项羽死了,他虽输掉了江山,但赢得了历史,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第一,他赢得了政敌刘邦的亲自拜祭。项羽死后,刘邦不仅用安葬王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而且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死后还要震撼敌人,让敌人为之哀悼祭祀,为之诚服,这就是项羽的人格魅力。第二,他赢得了后世人们的由衷称赞。在《项羽本纪》论赞中,司马迁满怀深情地对项羽进行了赞赏:“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直到今天,我们的影视剧还在宣传“破釜沉舟”、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故事。这一切,足以说明项羽人格的伟大。
(责任编辑:古卫红)
基金项目:此篇论文为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7YKS004。
作者简介:马雅琴(1959-),陕西渭南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① 郑雪·人格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p75.
②③④⑤ 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p1654、p193、p1654、p262.
⑥⑦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p179、p95.
⑧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M〕.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0,p1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