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浅谈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设身处地”与“审美距离”

作者:吴秋煊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⑨我们前面所引述的况周颐话中的四个字“澄思渺虑”,讲到了在文学欣赏中排除非功利性目的的方法。所谓“澄思渺虑”换句话说就是排除一切私心杂念进行审美静观。我国古代美学特别是道家美学一贯强调的“虚静”、“心斋”、超象离形等观点,西方近、现代美学反复论述的“无利害”、“审美距离”等观点,都是针对审美态度或非功利性态度区别于非审美态度或功利性态度的特殊性而言的。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一段话可能对我们有所启示。他说他住上海弄堂房子时,妻子每天的公事就是傍晚时领了孩子到弄堂口去等他回家,几乎天天如此。而当孩子们在马路上认出他时,就突然欢呼舞蹈起来。他们的母亲笑着呵骂他们。“当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立刻身为二人。其一人做了他们的父亲或丈夫,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的团圆之乐,另一个呢,远远的站了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可悲的人间相。”这里虽然讲述的是他的人生体验、人生况味,但是我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想“设身处地”和“审美距离”的关系也大致如此吧。但是,“审美距离”也应有一个度。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首先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或文学鉴赏者,在审美注意时,不能“入局”,“入局”则丧失了“审美距离”。其次作为旁观者,也不能离“局”太远,否则就不能进行审美注意,不能正确地进行审美判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身处地”和“审美距离”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有先后之分、层次之别。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从大体上说,总是“设身处地”在先,“审美距离”在后。“设身处地”是浅层次的,感性的,带有一定功利性的;“审美距离”是深层次的,理性的,是非功利性的。但是两者又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两者的关系是既互相有别又互相融会的,是有意味的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只有达到“设身处地”和“审美距离”的和谐统一,才能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吴秋煊(1962-),山东泰安人,山东泰山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① 文心雕龙·知音[M].
  ② 闲情偶寄[M].
  ③ 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④ 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⑤ 转引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
  ⑥ 惠风词话[M].卷一.
  ⑦ 转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C].第82页.
  ⑧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M].第八卷,第350页.
  ⑨ 判断力批判[M].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页.
  

[1]